屬“中風”的病症。指中風卒倒,昏迷不醒的證候,與“厥證”昏倒不久即行復甦的症狀有別。參見“中風”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厥
- 屬於:中風
- 概念:中風卒倒,昏迷不醒的證候
- 參見:中風
大厥症狀闡述,專家概述,
大厥症狀闡述
厥證之一。卒然昏厥重症,狀如暴死者。如各種暈厥、某些癔症、高血壓腦病、中風昏迷、直立性低血壓等。
專家概述
《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返)則生,不反則死。”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且是氣血也,專並與上,則氣上而不下,當為大厥之證。厥則暴死者有之,幸而氣復於下則生,不復則死矣。”
吳昆《素問吳注》:“血氣並走於上,而為大厥,則無陽矣。無陽則死,故暴死。氣復則陽回,故生;氣不復則陰而已,故死。”
張介賓《類經十四卷·疾病類十九》:“血氣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則根本離絕而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極而反,則陰必漸回,故可復甦。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
高士宗《素問直解》:“血之與氣,從經而並走於上,上而不下,則為大厥。厥則陰陽不相順接,故一時暴死。若氣反於下則生,不反於下則上厥下脫而死。”
森立之《素問考注》:“案:大厥即屍厥。”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大厥:厥證之一。指卒然昏厥重症,狀如暴死者。”
金棟按:《素問·厥論》:“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與此互參則甚明矣!如
胡天雄《素問補識·厥論》:“厥,是一種病理現象,陽氣不能秘藏於陰氣之中,陰陽離決,於是上則陽火獨光亢,下則陰氣獨盛。陰氣獨盛,孤陰無陽,故曰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火獨光亢,則陽盛於上,陽盛於上則氣血並走而暴厥不知人。故足寒腹滿謂之厥,氣血並走於上亦謂之厥,這就是厥證病機所表現的兩個方面。”
胡天雄《素問補識·生氣通天論》:“薄厥的薄和煎厥的煎,都和迫字同義,故此處大怒為薄厥。《脈解》篇又說:‘善怒者名曰煎厥’。劉熙《釋名》云:‘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脈要精微論》云:‘厥成為巔疾。’所以不論是煎厥或薄厥,都是指氣機逆亂所煎迫而出現的昏仆不知人的病狀而言。在病因上,煎厥為煩勞所致,薄厥為大怒所致,似乎不同,其實二者同樣處於一個氣逆陽亢、下虛上實的病理過程中,都是情志為病,病從內發,和《調經論》的‘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同屬一類病證。”
張介賓《景岳全書·厥逆》:“今其氣血並走於上,則陰虛於下,而神氣無根,是即陰陽相離之候,故致厥脫而暴死。復反者輕,不反者甚。此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而不知實由於下虛也。然上實者假實也,其有甚者,亦宜稍微清理;下虛者真虛也,若無實邪可據,則速當峻補其下。”
又按:《內經》“大厥、薄厥、煎厥”的論述,晚清及民國時期三張(張伯龍、張山雷和張錫純)認為是卒中病(中風病)昏迷期表現、腦病症狀。如
張伯龍《雪雅堂醫案》云:“血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此即今之所謂猝倒暴仆之中風……今所謂中風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醫血沖腦氣筋之說,與《素問》暗合,可以互相引證……《素問》氣血並走於上之大厥,亦即西醫所謂血沖腦經。若激擾後腦,則昏不知人;激擾前腦,則肢體不動;激擾一邊,則口眼喎邪,或為半身不遂,左右癱瘓等證……《素問》所謂氣血並走於上之大厥,於西醫所謂血沖腦氣筋,信而有徵。蓋肝風內動,氣血上沖於腦,擾其後腦則昏不知人,擾其前腦,在一邊則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在兩邊則為全身癱瘓。”
張山雷《中風斠詮》云:“凡猝倒昏瞀,痰氣上壅中風,皆由肝火自旺,化風煽動,激其氣血並走於上,直犯沖腦,震擾神經,而為昏不識人,喎邪傾跌,肢體不遂,言語不清諸證,皆腦神經失其功用之病……《素問·生氣通天論》‘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一條,亦即此內風自擾,迫血上菀之病,更與西學血沖腦經之說,若合符節。”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云:“臟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而血之上注於腦者,亦因之太過,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經。其甚者,致令神經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醫名為腦充血證……內中風之證,曾見於《內經》。而《內經》初不名為內中風,亦不名為腦充血,而實名之為煎厥、大厥、薄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