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十八戶村
- 所屬地區:天津市靜海縣唐官屯鎮
- 原名:智化屯
- 時間始建:明永樂二年(1404年)
地圖信息,
該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名“智化屯”。何以名“屯”?緣於當時建置定製。明代縣下設鄉,鄉轄里,里統村。每里10甲,每甲10戶。里又稱社、屯。里(社)、屯同是行政單位,但在有無當地居民地方的稱謂上有所區別。在有當地居民的地方稱里或社;在無當地居民的地方稱屯。建村時,本村一帶乃是“赤地千里、荒無人煙”的地方,來此住戶,都是以山西、山東等處遷過來的移民或軍隊。因此,作為行政單位的村名,必須稱屯,所以叫智化屯。初建時期,我村只有王、牛兩家,屯所轄徐李莊、李貴莊、小齊莊、鄭家莊、小十八戶等居民點,諒也人家不會太多,按甲計,不足10甲(達不到100戶)。隨著時間的推移,居住戶越來越多,當村以達十八戶時,所轄各村居民點也逐漸形成村落,逐以其居民姓氏命名為徐李莊、李貴莊、鄭家莊、小齊莊,而小十八戶雖也形成一定村落,因相距最近,可能與我村同屬一村,未另立村名。在此期間,鄰村人們每逢談論智化屯村“住戶是多少”時,眾口一音:“智化屯是十八戶”。其時“十八戶”雖不是村名,但久而久之,卻成了智化屯村的代稱,一提“十八戶”,人們便知是智化屯。這一村名(智化屯)從開始一直沿用到明朝末期,約用了200多年。居住了這么多年的所有住戶,都成了當地居民,與原來建里的地方沒有什麼區別,故凡鄉下行政單位稱“屯”的村名一律改“里”。據《青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青縣、興濟縣各設11里。本村屬興濟縣。興濟縣11里中的智化里,乃智化屯所改。先人們考慮,智化屯改掉了,與其用新名智化里作為行政單位所在的村名,遠不如用“十八戶”為村名的知名度更覺響亮,索性村名就叫十八戶。村名一定,隨之而來的,原小十八戶居民點也應叫十八戶,而其時的小十八戶與本村已形成兩個村,則同時存在兩個十八戶,令人難以辨別“你我”,故在十八戶頭上分別冠以“大”“小”字樣,以示區別。自此,大、小十八戶的村名沿用至今。
該村歷代隸屬沿革。這事,只憑人們記憶、口傳,難說清楚,幸賴《青縣誌》和《靜海縣誌》得以縷清如下:
明永樂2年(1404)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屬河間府興濟縣智化屯(此指轄村行政單位)。
明萬曆35年(1607)至清順治15年(1658)屬河間府興濟縣智化里(清初沿用明制)。
清順治16年(1659)至康熙11年(1672)屬河間府青縣智化里。
清康熙12年(1673)至雍正2年(1724)屬河間府青縣流河鎮(自康熙改明制,撤鄉、里、縣設10鎮)。
清雍正3年(1725)至清亡(1909)屬天津府(州)青縣流河鎮(自雍正改屬天津府)。
民國2年(1913)至26年(1937)屬天津府青縣北區流河(縣設東、西、南、北、中五區。我村分東西兩排)。
民國27年(1938)至34年(1945)屬河北省青縣流河區何老營鄉(此系日偽侵占時期,村實行保甲制,我村分東、西二保)。
但從公元1944年起中共民主政權與民國政權並行;日寇投降後,民國政府仍實行保甲制,雖名存實亡,至1947年青縣解放,在馬廠鹼河以南村莊保甲制廢止,而我村在鹼河北,處於敵我“拉鋸”區,且青縣殘餘軍政人員流亡唐官屯,故“保甲制”的痕跡一直到1949年天津全境解放,才完全消除。
1944年至1947年,屬中共津南縣五區(先駐我村,後移灣頭)。
1948年至1949年春,屬河北省天津縣(駐鹹水沽)蔡公莊區。
1949年至1950年,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蔡公莊區。
1951年至1955年,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六區(唐官屯)大十八戶鄉。
1956年至1957年,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大郝莊鄉(1956年撤區並鄉)。
1958年至1960年,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鋼龍人民公社(駐唐官屯,1958年縣劃分8個人民公社)。
1961年至1973年春,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靜海縣大郝莊公社。
1973年至2001年,屬天津市靜海縣大郝莊鄉(1973年8月靜海劃歸天津市,大郝莊鄉稱謂:1966年後稱“公社革命委員會”,80年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84年仍改為“鄉”)。
2002年至今,屬天津市靜海縣唐官屯鎮。
地圖信息
地址:天津市靜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