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玉蓮環,從失傳到發掘,重見天日起它的經歷就充滿了傳奇色彩,70年代首次進京表演就獲得二等獎,34年後,在剛剛結束的夕陽秀-第四屆華夏中老年藝術(舞蹈、模特)大賽中,經過不斷整理完善的它,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一舉奪魁取得了一等獎,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冶玉連環
- 俗稱:叮噹咣
- 樂器及道具:碰鈴、鐺鑼、馬鑼、花鼓
- 表演形式:以唱為主,間有接腔
基本信息,藝術奇葩,發掘經過,藝術形式,表演形式,體態動律特點,基本動作,基本動作的特點,發展前景,京城奪冠,
基本信息
【俗稱】叮噹咣
【流行區域】黃石市大冶縣,以及鄂東南廣大農村地區。
【特點】舞姿輕盈、身段靈活、唱詞詼諧幽默、民眾喜聞樂見。
【樂器及道具】碰鈴、鐺鑼、馬鑼、花鼓
【基本動作】輾轉步、扭擺步、梭腰、點環、串環等。
【表演形式】以唱為主,間有接腔、夾白,並有大量的舞蹈動作,表演多為一男一女,男演員手執玉蓮環,敲打出節奏,女演員則隨節奏邊歌邊舞。
【流行區域】黃石市大冶縣,以及鄂東南廣大農村地區。
【特點】舞姿輕盈、身段靈活、唱詞詼諧幽默、民眾喜聞樂見。
【樂器及道具】碰鈴、鐺鑼、馬鑼、花鼓
【基本動作】輾轉步、扭擺步、梭腰、點環、串環等。
【表演形式】以唱為主,間有接腔、夾白,並有大量的舞蹈動作,表演多為一男一女,男演員手執玉蓮環,敲打出節奏,女演員則隨節奏邊歌邊舞。
【代表曲目】《我隊來了個新社員》、《玉蓮環》等。
藝術奇葩
大冶玉蓮環是大冶民間說唱中最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演員手中敲擊的器具“玉蓮環”而得名。
“玉蓮環”是在大冶金牛地區發掘出來的,是鄂東南民間吹打器樂中的一種擊奏樂器,由一類似葫蘆的鋼質架上,自上而下安放碰鈴、鐺鑼、馬鑼組合而成。用一具有彈性的鑼槌敲擊,它可以發出“叮、當、咣”的聲音,故它又叫作“叮噹咣”,亦有人就它的形狀把它叫作“三星”。
據考證,玉蓮環的流傳地可能不僅僅拘限於金牛地區,應為鄂東南農村婚喪嫁娶時的一種吹打形式,一般由一男一女演唱,後來演變為可由十幾人參加表演。玉蓮環的演出形式以唱為主,有接腔,亦有夾白,整個演出過程伴隨著大量的舞蹈動作。舞蹈時,男演員用彈性鑼槌敲擊玉蓮環發出節奏感極強的“叮噹咣”聲音,女演員則手舞彩扇邊歌邊舞,舞姿調皮詼諧,灑脫大方。
玉蓮環的唱詞基本上是民間歌謠中的多段體,其句式有兩種:一為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一為每段六句,為七、七、五,五、七、七字句式。由於句式與民歌歌詞相似,除便於表演傳統曲目外,更善於表現現代題材的創作曲目,如《頂逆風》、《站花牆》等。
就目前而言,玉蓮環的曲牌有“鬧場”、“對偶”、“抒懷”三個,它們都植根於大冶民間音樂之中,旋律極具大冶鄉土特色。如“鬧場”就取材於大冶 的《花燈調》,“對偶”、“抒懷”也取材於《花燈調》和《放風箏》。在實際演出中,這三個曲牌各有特色:“對偶”長於敘述;“抒懷”委婉、細膩、多用抒情。不論是哪個曲牌,載歌載舞中,演員們的一問一答,一唱一和,都顯得協調和諧而有韻味。
發掘經過
現在的玉蓮環得以流傳,金牛人邱發強功不可沒。可以說,如果沒有邱發強,就沒有現在的玉蓮環。
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玉蓮環就已經失傳好久了。
邱發強1938年出生於大冶市金牛鎮,他父親是解放前的大學生,愛好民族音樂,受父親的影響,他很小的時候就會拉二胡、雙鳴琴。
邱發強特別喜歡民間音樂,擔任金牛文化館文藝輔導後,一有機會,他就深入周邊農村,把農民吹打哼唱的曲調記錄下來,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演奏。
1972年,他在金牛胡鐵附近拜訪一位民間藝人時,旁邊一位70多歲的老人見他那么喜歡民間的東西,就說自己小時候見過一種東西,是在鐵絲架上安三個小鑼,一敲,就發出“叮噹咣”的聲音,顯得特別的好聽。本來,這個東西他家裡有的,後來被小孩拿去換糖吃了。
邱發強一聽老人的話,當即大喜過望,連忙讓老人畫出那個東西的形狀,又讓他模仿那東西的節奏和聲音,用簡譜一一記錄下來。
回到家裡,邱發強動手按老人畫的形狀製作了一個“叮噹咣”,並按照記下的曲譜敲擊它,經過不斷的揣摩,通過不斷的到民間去發掘,訪問那些小時候見過、聽過“叮噹咣”的老人,邱發強制作的“叮噹咣”得到了那些老人的認可。高興之餘,他對“叮噹咣”的名字有一些不太滿意,經過自己演奏並多次和當時大冶文化館祝振善、藝友黃小華的討論,排除了“叮噹咣”、“三星”、“三連環”的名稱之後,邱發強就把自己發掘的“叮噹咣”定名為“玉蓮環”了。
邱發強認為,挖掘整理“玉蓮環”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玉蓮環”作為農村婚喪嫁娶時的一種吹打形式,剛開始只是一種沒有唱詞的民間音樂,在自己不斷的敲擊揣摩中,他自己常常為這種音樂所痴迷,並隨之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創作欲望:如果把這種節奏性很強、很富於感染力的純音樂改成說唱形式,加入故事性強的唱詞,那么玉蓮環就能像說書一樣,起伏大,波折多,更能吸引人了。而且,如此一來,演出的人數可多可少,更加自由靈活。
實踐證明,相對於普通的說唱,“玉蓮環”到了緊要關頭,“叮噹咣”樂器一敲,渲染了氣氛,讓節奏變得十分激越,將一段唱詞的輕重緩急處理得恰到好處,像說書一樣扣人心弦。他編導的一男一女表演的“玉蓮環” 《我隊來了個新社員》首次演出,就在大冶引起了轟動,並連續多年在各級匯演中獲獎。自從1972年他挖掘整理的“玉蓮環”變成可以上台演出的曲藝形式後,他所在的金牛文化館每次都用它作為壓軸戲,並都奪得了表演最高分,自此,玉蓮環就在大冶地區廣為流傳了。
玉蓮環真正讓人矚目是1974年的事。那年,黃石歌舞團龍鳳英、龍長江進京參加全國曲藝比賽,他們表演的是由查代文、王全豫等作詞 、黃小華譜曲的“玉蓮環”《頂逆風》。“玉蓮環”獨特的表演方式、二龍兩人繪聲繪色的表演,使《頂逆風》一下子成了那次比賽的亮點,比賽結束,江青還專門接見了他們並了解了“玉蓮環”的一些情況。
1985年,邱發強調到鄂州工作後,將 “玉蓮環”帶到了鄂州,
經過他進一步的潛心研究發揚光大,“玉蓮環”迅速成為鄂州及其周邊地區頗具特色的曲藝品牌,目前已列入鄂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藝術形式
為了讓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玉蓮環”得以廣泛流傳,陳宗善獨具匠心地對大冶玉蓮環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服飾、道具、表演行當的體態動律特點、基本動作、基本動作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並用“口訣”使之簡單化。“口訣”是中國民族傳統中極富民眾性的一種記錄或記載動作方法、竅門、特點、要領的口頭教材,往往是言簡意深,是學舞蹈掌握民間舞風格特點的最好提示。
陳宗善先生運用“口訣”這種方法,把大冶玉蓮環的風格特點及掌握舞蹈的要領概括得非常淺顯,使不會表演玉蓮環的人讀了他的口訣後,也對玉蓮環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口訣摘要如下:
表演形式
馬鑼一拋歌聲揚,一人啟齒眾人幫,姑娘胸前掛花鼓,擊鼓傳情站中場。小伙手執玉蓮環,輕敲快點叮噹咣,大冶花鼓人人愛,演完東村趕西鄉。
表演服飾
女青年:頭上扎獨辮,辮上纏紅絹,紅底大襟衣,白花起點點,綠色中式褲,短兜綴花邊,粉紅繡花鞋,姿色賽天仙。
男青年:金黃彩服顏色鮮,對襟上衣綴黑邊,中式鬆緊褶腰褲,紅色綢帶系腰間,頭戴抓巾手握環,足蹬雲鞋輕如燕。
表演道具
花鼓:花鼓架,竹篾扎,長約二十五,直徑不超八,蒙棉布,綴朵花,長綢穿鼓環,系腰頸上掛。
玉蓮環:玉蓮環架鐵絲編,編成三個圓圈圈,圈內安上定音鑼(三個小鑼音高為:上5,左3,右1),上下左右支架連。(亦有玉蓮環為上、中、下結構)
表演服飾
女青年:頭上扎獨辮,辮上纏紅絹,紅底大襟衣,白花起點點,綠色中式褲,短兜綴花邊,粉紅繡花鞋,姿色賽天仙。
男青年:金黃彩服顏色鮮,對襟上衣綴黑邊,中式鬆緊褶腰褲,紅色綢帶系腰間,頭戴抓巾手握環,足蹬雲鞋輕如燕。
表演道具
花鼓:花鼓架,竹篾扎,長約二十五,直徑不超八,蒙棉布,綴朵花,長綢穿鼓環,系腰頸上掛。
玉蓮環:玉蓮環架鐵絲編,編成三個圓圈圈,圈內安上定音鑼(三個小鑼音高為:上5,左3,右1),上下左右支架連。(亦有玉蓮環為上、中、下結構)
體態動律特點
女:含胸拎肘勾腳尖,夾膝輾跟踝外旋,腰活肘活手腕活,擊鼓詠歌舞翩翩。
男:姿似雄鷹騰空起,輪臂猶如虎添翼,耳聞鼓聲眼盯環(玉蓮環),伴隨花鼓步不離。
基本動作
輾轉步:腳從踏步起,踝骨相擦提,腳跟找腳尖,輾轉胯不移。
扭擺步:含胸夾膝正步蹲,塌腰架肘氣下沉,腳跟離地腳掌輾,屁股扭擺順邊跟。
梭腰:下身如釘之木,上身如織之梭,要想梭得活,下田撒種找感覺。
點環:晴蜓點水瞬間飛,扣腕點環手臂揮,點環好似彈單音,一板一眼莫離位。
串環:環棒交叉靠後背,移動重心弓步變,串環猶如三連音,甩臂連擊有回味。
扭擺步:含胸夾膝正步蹲,塌腰架肘氣下沉,腳跟離地腳掌輾,屁股扭擺順邊跟。
梭腰:下身如釘之木,上身如織之梭,要想梭得活,下田撒種找感覺。
點環:晴蜓點水瞬間飛,扣腕點環手臂揮,點環好似彈單音,一板一眼莫離位。
串環:環棒交叉靠後背,移動重心弓步變,串環猶如三連音,甩臂連擊有回味。
基本動作的特點
1、相反運動:欲後先向前,逢開合必先,一切反做起,牢牢記心間,起步腳先翹,落地腳跟旋,吸氣腰上提,莫忘下沉肩,上身向左移,雙肩右伸延,胸肩舒展開,先要雙縮肩。
2、順邊運動:左腳輾轉左腳旋,左手向左劃平圓,擊鼓反彈帶上身,向左梭腰左肩顛。
3、韌中脆:擊鼓一瞬間,感覺似觸電,肩肘反拎彈,猶如拉弓箭。
4、協調配合:步伐輕盈腳腕活,擊鼓輕巧手腕活,梭動自如腰間活,動作協調全身活,全身活,靠什麼,肩、肘、腰、腕相配合。
發展前景
作為一種失傳而有被發掘出來的民間文藝形式,玉蓮環現在流傳的區域已遠遠不止拘限於大冶了,經發掘、整理者邱發強先生的指導推廣,“玉蓮環”以靈活多變的表演方式迅速為人們所接受。目前,玉蓮環已廣泛流傳於鄂東南地區。
據了解,不論是大冶,還是鄂東南其它地區,玉蓮環都將純音樂版本改成了說唱形式,並都加入故事性很強的唱詞。相對於普通的說唱,“玉蓮環”每當“叮噹咣”一敲,節奏就變得十分激越,使人聽了久久難忘……
如今,隨著玉蓮環在北京的奪魁,作為鄂東南民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文藝樣式,作為獨具特色的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玉蓮環定會取得更大的輝煌。
京城奪冠
在剛剛落幕的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北京夕陽秀文化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的“夕陽秀-第四屆華夏中老年藝術大賽中,由大冶群眾文化館組織參賽、反映大冶地區婚嫁民俗的玉蓮環獲得了比賽組委會專家們的一致好評,並一舉奪魁獲得了大賽一等獎。
這次參賽的玉蓮環作品是由大冶民間藝術愛好者黃小華譜曲、編導的。今年58歲的黃小華在大冶算得上是個人物。2002年,在中央電視台熱播的、由查代文、李相淦編寫的八集電視連續劇《寡婦堤》中,他譜曲、編排的玉蓮環讓人耳目為之一新;2004年,在央視組織的民眾激情廣場節目中,獲得國家金獎的大冶採蓮船節目,也是他譜的曲;2005年春節期間,他率領大冶還地橋鎮龍鳳呈祥舞蹈團參加省春節晚會,表演的歌舞節目同樣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小華於1965年至1966年在武漢音樂學院學習二胡,1986年至1989年在中國音樂學院接受函授音樂教育,一生追求藝術。他還傾其所學傳授他人,他的學生劉磊、汪琪和張曼璐在湖北省的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汪琪和張曼璐還在全國青少年才藝匯演比賽中獲得十優獎,其中張曼璐還應首都老藝術家協會的邀請,赴泰國參加了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
黃小華是個閒不住的人,在搞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他不僅每天堅持拉琴、作曲,而且只要天氣晴好,他每天下午都要去公園教老太太們打鼓。自今年年初六以來,他組織40多個老太太成立了威風鑼鼓隊,其中年齡最大的有72歲,最小的也有50多歲了,由於特別認真,老太太們的表演大受大冶市民歡迎。
這次進京參賽,黃小華通過玉蓮環的表現形式,分說媒、迎親、撒帳、繁衍四個部分反映了大冶古老的民間婚嫁風俗。
說媒。大冶古老婚嫁風俗中必須經過的一個步驟,在大冶,無媒不成婚已成規矩,表演過程中,老人們詼諧搞笑的表演,伴著玉蓮環節奏性很強的叮噹咣聲音,給人以美妙的視覺、聽覺感受。
迎親。有了媒妁之言後,就是熱鬧的迎親場面了。編導時,黃小華採用了玉蓮環中的“鬧場”曲牌,並引入了南山頭的排子鑼。演員們表演的歡快、活潑,把大冶民間迎親時的熱鬧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如在眼前。
撒帳。撒帳是表現大冶百姓鬧洞房時的情景,表演時,演員們一邊敲打著玉蓮環,一邊唱著“撒帳文”:“一撒榮華富貴,二撒金玉滿堂,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畜興旺,七撒七子團圓,八撒八仙護佑,九撒地久天長,十撒萬事順暢。”吉祥的話語,真誠的祝福,使人仿佛到了婚慶現場。
繁衍。繁衍是作品的高潮,通篇運用最為原生態的音樂,伴隨著新生嬰兒剛出世時的啼哭聲,謳歌了生命的偉大和母愛的慈祥,在悅耳和諧的“叮噹咣”聲中,演員們滿含喜悅徐徐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