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襄城區古蹟之一,寡婦堤是老龍堤中的一段,在距大北門、長門約五六百米雜草叢生的大堤條石駁岸上,有一塊石碑。碑呈細長方形,其正面陰刻正楷十二字:“第叄拾陸號寡婦堤長五十丈”,反面無字。碑面四周著花紋雕飾,惜大部分毀損。幸運的是,碑文完整無缺,字跡清晰可辨。可能是日曬雨淋且遊人罕至的緣故,石碑顯得光潔明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寡婦堤
- 類型:古蹟
- 地址: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
民間傳說,寡婦堤來源,寡婦堤寓意,史料記載,
民間傳說
寡婦堤來源
相傳乾隆年間,海螺山有位柯姓富人,祖孫二人在外經商,家裡只留下兩位婦女。一年年底,祖孫二人趕著回家過年,連夜從大冶湖擺渡。誰知道船到湖心,忽然颳起狂風,惡浪打來,船底朝天,一船人都淹死了,柯家祖孫也未能倖免。
第二天屍體浮上水面,被人撈起擺了一岸。柯家兩代寡婦悲痛欲絕,哭了整整七天。七天后祖孫二人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把地產賣了,在大冶湖的渡口附近修一條長堤通到對岸,這樣就不會再出現渡船傾覆死傷人命的悲劇了。
隨後的日子裡,祖孫兩個寡婦將錢財分成兩股,一個住在海螺山,一個住在大冶墈頭尖。在湖中樹起一條竹竿標誌,兩岸對著開工修堤。全縣的人聽說寡婦出錢修堤,都自願前來幫忙,挖土挑土,不要工錢,只要管管吃喝就行了。
可惜,路堤剛修了五百多丈,中間就出現一道隘口,這裡的水流特別湍急,土一倒下去就沖走了,三天三夜也無法合龍。此時,老寡婦因過度的勞累撒手人寰,少寡婦的錢也花光了,她悲慘地跪在不能合攏的堤口哭喊:蒼天啊,你為什麼不讓我們把堤修起來呀?……話沒說完,陡然烏雲壓頂,電閃雷鳴,叭的一聲炸雷,把她打死了。安葬她的時候,大家發現少寡婦背上留下一行“馬到山西投一井”的黑字,都不解其意,紛紛咒罵蒼天瞎了眼,竟然打死了這樣的好人!
寡婦堤寓意
二十年後,大冶來了一位新上任的縣太爺,姓景,是山西洪桐縣人氏。他到任的第二天就開始籌集資金,在兩個寡婦沒有合龍的隘口架橋修堤。工程完工後,景縣令親自在橋頭寫了“寡婦堤”三字以命名。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當年小寡婦背上“馬到山西投一井” 原來是一句箴言,“馬”是馮寡婦的馮字,西邊去掉兩點,到山西投胎在姓景的人家,做了官回來把堤修起來了。
從此,“寡婦堤”就成了大冶一處著名的風景。除了它本身濃重的傳奇色彩外,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種不屈於命運的濟世精神。
史料記載
寡婦早期記載
同治版 《大冶縣誌》記載,靠近縣城東南的大冶湖面積很大,幾乎把大冶圍了一個圈。此湖原名源湖,又稱金湖。東連韋源口、通長江,南鄰四斗糧、陽新,西又與下袁湖相接。平時,金湖水面平靜、碧波萬頃,一到春夏之交,江水暴漲,倒灌入湖,整個金湖水浪滔天,風起雲湧。“商旅不行、檣傾楫摧”,四方民眾出入大冶縣城頗有不便。所以,大冶人很早就有在湖中築堤的夢想。
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果城裡商人盧俊傑與羅永興、左大賓等幾位德高望重的大冶地方名流,帶頭捐資,募集錢財,在縣城西南二里的金堤渡口修築土堤百餘丈,連通茅嶺和龍潭墈。歷史上稱此堤為金堤。此堤分兩部分,一頭從茅嶺一直延伸向南轉個彎到金堤寺,稱為小堤,另一頭從金堤寺港的東面聯結龍潭墈,稱為大堤。小堤方便來自陽新、大箕鋪方向的客商經大冶轉口,大堤則方便金湖馬叫一帶的客商下陽新以及入城。
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由於長時間的風吹雨打,金堤破爛不堪,基本上無法通行,知縣吳仁領頭重修了金堤。為了保持大小堤的牢固,他讓人在土堤的兩邊砌上石頭,以防止土堤的損壞。為了減少湖水對金堤的壓力,還在小堤的東西兩頭各修一座三孔磚橋。
東頭稱小橋,西頭稱大橋。如此一來,土堤就變得牢固多了,但還是經不住日以繼夜的波浪沖刷。
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知縣楊令名修完文起閣後,應民眾要求再一次維修了金堤。這一次修堤,“高1丈1尺,寬5尺,長5里”,基本上解決了以往的堤患。但好景不長,沒有鋼筋水泥的土堤修得再高再寬,畢竟無法經受天長日久的水洗,不到幾年的時間,這些經過數次重修的土堤,又變得千空百瘡,最後漸漸崩塌。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大箕鋪鄭姓村民以及金湖馬叫諸姓村民,自發組織了一次全面的金堤維修工程。通過這次維修,大、小堤分成了獨立的兩段,按照各自承擔的工程量,小堤因此改稱為茅嶺堤,大堤改稱為金湖堤。
寡婦堤重修
傳說中的“寡婦堤”就是從茅嶺堤中間轉彎部分開始一直向西北延伸至墈頭的一條堤。此堤修好後,茅嶺到大冶不再需要擺渡,而是一路坦途。事實上,“寡婦堤”是南出大冶去陽新、下江西的重要通道。
1954年特大洪水後,“寡婦堤”基本損毀,人民政府對此堤進行了重修。此次重修,從大冶墈頭一直到海螺山、四斗糧,青石砌護坡、柏油鋪路面,水泥建大橋,可謂固若金湯。如今的“寡婦堤”,成了寬闊的公路,路旁店鋪林立,行人和車輛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