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大仙鶲雄鳥頭頂至後枕、腰、尾上
覆羽、翅上小覆羽和頸側一塊斑輝鈷藍色,背暗紫藍色,前額、
眼先、頰、耳覆羽和頭側絨黑色,中央一對尾羽紫藍色,其餘尾羽黑色,
外翈紫藍色,大覆羽和
飛羽黑色,羽緣紫藍色。頦、喉和上胸黑色,到下胸上腹和兩脅逐漸變為暗藍紫色或藍黑色,下腹和尾下覆羽藍灰色,尾下覆羽羽緣白色,覆腿羽黑色。
雌鳥前額銹褐色,頭頂橄欖褐色或褐灰色,頭頂後部到後頸逐漸變為藍灰褐色,頰、眼先、耳覆羽和頭側褐色或茶黃褐色、具細的白色羽軸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赭褐色,中央尾羽深棕色,外側尾羽和飛羽褐色,羽緣深棕色,頸側有一鮮藍色塊斑。頦、喉和上胸淡皮黃色,其餘下體淡紅橄欖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皮黃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褐色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6-38克,體長205-215毫米,嘴峰♂14-16毫米,翅♂99-112毫米,♀97-105毫米;尾♂87-101毫米,♀86-106毫米;
跗蹠♂23-26毫米,♀23-25毫米。(註:♂雄性;♀雌性)(指名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次生林中,冬季多活動在低山和山腳林緣地帶,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大,不甚懼人。多在林下灌叢和小樹上,也頻繁的到地上活動和覓食。叫聲由優雅的k'tu-tu-ti聲引出三個清晰的上升哨音;也發出似責罵的嘟聲及鼻音dju-ee。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西藏東南部海拔2000米以上;雲南亞種繁殖於雲南東南部。越冬鳥下至低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岸邊和岩坡的各種洞穴中,也在樹洞中營巢。巢呈杯狀,全月苔蘚構成,內墊有細根。每窩產卵通常3-5枚,卵乳白色或土黃色、有時被有細的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0.4-26.1毫米×16.0-19.0毫米。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大仙鶲南亞亞種 | Niltava grandis decipiens | Salvadori, 1891 |
---|
2 | 大仙鶲越南亞種 | Niltava grandis decorata | Robinson & Kloss, 1919 |
---|
3 | | Niltava grandis grandis | Blyth, 1842 |
---|
4 | | Niltava grandis griseiventris | La Touche, 1921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