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五蘊論》是地婆訶羅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大乘廣五蘊論
- 作者:地婆訶羅
- 類別:宗教哲學
- 著作權方:公共著作權
《大乘廣五蘊論》是地婆訶羅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大乘廣五蘊論》是地婆訶羅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大乘廣五蘊論》是地婆訶羅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書名 大乘廣五蘊論 作者 地婆訶羅 類別 宗教哲學 ...
大乘廣五蘊論名五蘊,蘊者集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翻譯名義雲:‘積聚有為,蓋覆真性也。’五蘊者,謂...
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護法的《廣百論釋》和護法等著的《成唯識論》等。中觀派則有佛護...
《識蘊真義自序》是蕭平實居士於2003年創作的一篇議論文體的序言,依玄奘及窺基大師《成唯識論、唯識述記》闡述佛法八識正義,並略顯安慧論師《大乘廣五蘊論》之...
《大乘廣五蘊論》說:“云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為性。謂由悲故,不害群生,是無瞋分,不損惱為業。”說一切有部列為“大善地法”之一,小乘把殺人列為出家...
若安慧之《大乘廣五蘊論》所說無誤,則應五蘊十八界滅後,阿賴耶識隨之亦滅,成為斷滅;如是否定阿賴耶識以後,大乘法的勝妙處就消失了。[5] ...
《俱舍論》卷四:“掉謂掉舉,令心不靜。”《大乘廣五蘊論》:“云何掉舉?謂隨憶念喜樂等事,心不寂靜為性……是貪之分,障奢摩他(意譯“止”,禪定)為業。...
眾同分,梵文Sabhagata的意譯,亦名“同分”。佛教名詞。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應行法之一。謂眾生的共性或共因。《大乘廣五蘊論》:“云何眾同分?謂諸群生各...
《俱舍論》卷五:“句身者謂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大乘廣五蘊論》:“謂於諸法差別(指事物間的關係)增語為性,如說‘諸行無常’等。”另...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為性。謂由悲故,不害群生。是無瞋分,不損惱為業。”瑪哈維拉馬哈維亞小故事 馬哈維亞是一位國王的兒子,他的...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名身?謂於諸法自性增語為性,如說‘眼’等。”“增語”,即是給“自性”增添的語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若依止名便能了...
無痴,佛教名詞。法相宗善法之一。指遵循佛教教義的思想活動。《大乘廣五蘊論》:“云何無痴?謂痴對治, 如實正行為性。如實者,略謂四聖諦,廣謂十二緣起。於...
【十一色】 [出大乘廣五蘊論] 色以質礙為義。謂眼耳鼻舌身無表六種。即內色也。色聲香味觸五種。即外色也。...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昏沉?謂心不調暢,無所堪任,蒙昧為性,是痴之分,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所依為業。”此指精神昏沉,令人蒙昧。 [1] ...
下篇 學佛修行與五蘊解脫第一章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章 密宗有關的修行第三章 如何修法報化三身第四章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附錄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作者簡介 編輯 ...
指任何認識發生時,都會生起的心理活動。因帶有普遍性,故名。包括觸、受、思、想、作意五類。《大乘廣五蘊論》:“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
《俱舍論》卷四:“惛謂惛沈。對法中說,云何惛沈?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是名惛沈。”《大乘廣五蘊論》:“云何...
楊大膺合著的《中國哲學史綱要》、《宋明理學綱要》等;在佛學方面的著作,則有《中國佛教史》、《佛學概論》、《佛教淺測》、《佛學綱要》、《大乘廣五蘊論注》...
要特別提醒讀者們的是,在研討後,南師接著為修證佛法的行者們,講解了《大乘廣五蘊論》,並從《楞嚴經》中,抽出與五蘊解脫有關的章節,加以配合詳細的講解,俾使修...
抗日戰爭勝利後,專力於法相學,先後講大乘五蘊論、大乘廣五蘊論、百法明門論、二十唯識論等。范古農主要成就 編輯 1947年以嘉興月河住宅為校舍,創辦私立範氏國小...
大乘廣五蘊論(大三一·八五三下):“云何散亂?謂貪、嗔、痴分,令心、心法流散為性,能障離欲為業。” (4)行履:行,躬行;履,踐履。即指日常之行住坐臥...
民國三十二年(1943)在上海創辦法相學社,大力弘揚唐玄奘所傳法相之學,聚集學者講授法相學,先後主講大乘五蘊論、大乘廣五蘊論、百法明門論、二十唯識論等。抗戰...
下篇 學佛修行與五蘊解脫第一章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章 密宗有關的修行第三章 如何修法報化三身第四章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附錄詞條標籤: 文學作品 , 文化 ...
第一節 唯識學的重要經論唯識學派之工具書——《大乘廣五蘊論》與《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唯識學派之基礎六經《解深密經》《華嚴經》...
擅長咒術。垂拱(685—688)中,先後居於東京太原寺、西京廣福寺,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大乘顯識經》、《大乘廣五蘊論》等18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