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清宮遺址

大上清宮遺址

大上清宮遺址,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上清鎮東側,始建於北宋時期,現存遺址為明代遺存,是中國南方地區已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等級宮觀建築遺址。

大上清宮遺址占地面積達30萬平方米,發現宋元至明清時期遺存29處,包括建築基址18處、洞穴遺址2處、墓葬7處、窯址2處,其中宋元建築遺存多處。發掘出以中軸線布局的上清宮建築群基址,即主體大殿龍虎門、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閣等,依次建於工字連座的台明之上,宮宇依地勢而建,由南往北層層抬升。遺址出土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碎片及各類建築構件。

2019年10月7日,大上清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補項目,併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虎山古建築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上清宮遺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上清鎮東側
  • 所處時代:宋至清
  • 占地面積:約 300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1109-3-407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北宋時期,大上清宮始建。
民國十八年(1930年),大上清宮因意外大火被整體焚毀。
2014年6月,大上清宮遺址被發現。
2014年至201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鷹潭市博物館對大上清宮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
2023年11月19日,大上清宮遺址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遺址特點

  • 綜述
大上清宮遺址占地面積達30萬平方米,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開闊,中心較低矮。遺址範圍內不但有密集的建築,四周還砌有整齊的圍牆。發現宋元至明清時期遺存29處,包括建築基址18處、洞穴遺址2處、墓葬7處、窯址2處,其中宋元建築遺存多處。發掘出以中軸線布局的上清宮建築群基址。即主體大殿龍虎門、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閣等,它們依次建於工字連座的台明之上,宮宇依地勢而建,由南往北層層抬升。在上清宮遺址院牆外圍,還勘探、發掘了清代斗姆宮、提點司、崇元院等。考古發掘揭示出宋、元、明、清連續不斷的地層疊壓。清理了宋代青磚地面、元代灰坑、明清建築基址,豐富了大上清宮的建築格局,清晰揭示了大上清宮由宋代遷址至此後歷經元明清不斷改建、擴建、壯大發展的過程。
大上清宮遺址
天皇殿
  • 龍虎門
龍虎門,位於大上清宮遺址南端,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長29米,寬11.85米,門址東側護基石保存較好,地面鋪方磚。南北各有一台階,磚石壘築。
大上清宮遺址
龍虎門
玉皇殿,為上清宮正殿,位於龍虎門北側,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殿長36.5米,寬19.5米,高1.04米。殿前存有月台基址,整體面南呈“凸”字形,月台正前及東側存有踏跺。玉皇殿與后土殿之間有廊道相連,形成“工”字形建築平面。
后土殿,位於玉皇殿北側,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長36米,寬19.4米,高1.1米。存台明,護基保存較好。后土殿與三清閣之間也存有廊道。
三清閣,位於大上清宮遺址北側,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基址殘長18.6米,殘牆高1.02米,厚0.9米。存北垣部分牆體和兩處神台基石、七個柱礎,神台基石邊角雕刻祥雲紋飾。
大上清宮遺址
三清閣

文物遺存

大上清宮遺址出土物主要有建築材料和生活用具。建築材料主要為琉璃、灰陶、石質建築構件。琉璃構件多為瓦當、滴水以及各類脊飾,釉色主要為黃、綠、黑三色;灰陶構件多為雕花脊磚;石質構件主要為欄桿、柱礎等。生活用具可見宋、元、明、清時期陶瓷器。宋代多為青白瓷,種類有碗、盤、碟、執壺等;元代瓷器以青白瓷、卵白釉碗、盤、杯等為主,卵白釉,印花“樞府”;明代瓷器多為民窯青花。

文物價值

大上清宮遺址是中國宋代以來最高等級的皇家宮觀建築遺存,其時代序列完整、規模宏大,在中國道觀建築中都位居前列。可推動中國道文化研究體系化、成果化,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大上清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補項目,併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虎山古建築群。

旅遊信息

大上清宮遺址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上清鎮東側。
大上清宮遺址
自駕:從鷹潭市出發經南站路—三川大道—龍虎山南大道—龍虎山大道—天師路—龔資線—S207—大上清宮遺址,全程大約33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