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拙墓

劉若拙墓

劉若拙墓,建於北宋,元、明兩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尚好。劉若拙,晚年亦往來於即墨城東門外之高真宮布道講經。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年)臘月,劉若拙逝於即墨,據《嶗山志》載,劉若拙死後,其徒擇地葬之,墓在高真宮前。

劉若拙墓,現位於青島市即墨東關國小(即高真宮舊址)院內,墓高約1.5米,直徑約4米,封土呈圓錐形。墓前立石質墓碑一座,碑陽鐫刻楷書“明萬曆二十年八月一日”,正中為“元敕封華蓋劉真人之墓”,下款“即墨知事閣關中李奎立”。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即墨城中的,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劉若拙全權負責,宋太祖趙匡胤斥資修建了嶗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上清宮(原名上宮)和太平宮(原名太平興國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若拙墓
  • 始建:北宋,元、明兩代曾重修。
  • 墓址:即墨東關國小院內(高真宮舊址)
  • 墓特點:五代道士
  • 墓碑外型:高1.5米直徑4米,封土呈圓錐形
  • 遺址級別: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 人物出生:898年
  • 人物辭世:991年
  • 辭世地址:逝於即墨
歷史記載,人物資料,人物貢獻,人物評價,墓碑遺址,

歷史記載

劉若拙墓。元代墓。劉若拙(約898~?)五代道士。巴蜀(今四川)人。後唐同光二年(924)自蜀來嶗山,在今嶗山釣魚台附近建驅虎庵,修道練武。該墓位於即墨經濟開發區東關村(今即墨東關國小內),高1.5米,直徑4米,墓室內磚砌成,封士呈圓錐形。建於宋代,元、明兩代均曾重修。
劉若拙墓 封士呈圓錐形劉若拙墓 封士呈圓錐形
墓前尚存墓碑1座,正面鐫刻“明萬曆二十年(1592)八月一日,元敕封華蓋劉真人之墓,知即墨縣關中李奎立”石碑。劉若拙系五代時道人,嶗山之太平宮、上清宮、太清宮皆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為其敕建的道院。
劉若拙墓,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資料

據《太清宮志》記載:“五代時,後唐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公守中子(名道李哲玄),相談契合,遂留住焉。”雲遊多年的劉若拙訪遍中國的道教名山,來到嶗山後卻再也不願離開,他在這裡主持整修了太清宮,又修建了上清宮和上苑宮(今太平宮)。

人物貢獻

修建太清宮、新建上清宮、太平宮
劉若拙墓
正如陳摶老祖的推算,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此時他不僅想起了當年在華山的經歷,同時也想到了同行的劉若拙,於是召他進京。時隔三十多年,朝堂上的趙匡胤已是鬚髮斑白,而他眼前的劉若拙卻是童顏鶴髮,這讓他心中無限感慨。兩人談玄論道,趙匡胤感到收穫頗多,於是想讓劉若拙留在京城,幫助自己延年益壽,但劉若拙無意於鬧市,趙匡胤見挽留不住也就不再強求,而是下令出資在嶗山興建新的廟宇,由劉若拙全權負責。離開京都回到嶗山,劉若拙將太清宮原有建築修葺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宮、上苑宮(今太平宮)。經過這番修建,嶗山道教名聲大振,四方道眾紛紛來投,興盛空前。宋代道教所輯的《洞天福地》一書中,將劉若拙的兩處館院分別列為第六、第七福地。
劉若拙墓
上苑宮建於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下,此處為劉若拙的修行之處,劉若拙為其定名“上苑”是取意皇上賜建的宮苑。但此宮建成時,趙匡胤已經不在人世,他的弟弟即位後更年號為“太平興國”,名字也隨之改為“太平興國院”。劉若拙建起太平興國院以後,較長一段時間在那裡靜修,後因來訪者日漸增多,為求清靜,晚年一直駐居即墨。《皇朝通鑑》稱其“善服氣,年九十餘不衰,步履輕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設壇致禱,其法精審”。

人物評價

宋太祖趙匡胤敕封劉若拙為“華蓋真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對道教有濃厚的興趣,聽聞劉若拙修道高深,便召他入京與其談玄論道,敕封他為“華蓋真人”。

墓碑遺址

劉若拙墓址位於青島市的千年古縣即墨,今即墨東關國小(即高真宮舊址)院內。即墨市地處北緯36°18′—36°37′,東經120°07′—121°23′。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東瀕黃海,南鄰青島市之城陽區和嶗山區,西鄰膠州市和平度市,北接萊西市和萊陽市,東北與海陽市隔海相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