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齒擬湍蛙

多齒擬湍蛙

多齒擬湍蛙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多分布於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齒擬湍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27~40 mm,雌蛙體長35~52 mm。頭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鈍圓;頭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鈍圓;鼓膜圓,大而清晰。頭體背麵皮膚光滑,後1/3有小白刺粒;背側褶細,從眼後直到胯部;顳褶細;四肢背面疣粒略顯,肛周圍及股後部有細小疣粒;腹面光滑。前肢短,前臂及手長接近體長之半,指端略成吸盤狀,腹側無溝;後肢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或略超過,左右跟部重疊甚多,脛長略超體長之半,趾端略膨大成吸盤,腹側均有溝,第四趾外側蹼達遠端關節下瘤,其餘趾蹼均達趾端,外側跖間蹼幾乎達跖基部,無跗褶。成體體色變異大,多為淺黃色、黃褐色或灰黑色等,多無斑紋,有的個體背部有“八”字形褐色斑;體側小疣上黑色;四肢上有深褐色橫紋;體腹面淡橙色或白色,上下唇緣和咽胸部無深色斑或不顯;股後有灰色細點。雄蛙第一指具刺狀婚墊,不分團;咽側下內聲囊一對。卵徑2.6 mm左右,動物極灰黑色,植物極淺黃色。第27~28期蝌蚪全長平均29 mm,頭體長11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56%;頭體背面褐色,尾部黃色,體尾交界處有金色斑;體腹面白色;體扁平,出水孔游離管長;尾肌發達,尾末端鈍圓;口後有一個大的腹吸盤,兩側有游離緣,後端不游離;腹後部兩側各有一個小白腺;唇齒式多為Ⅲ:4+4(5+5)/1+1:VI至1+1:IX;口部兩側有乳突,口角副突多,下唇乳突2排;上角質頜強。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100~2 600 m的山區,最高達3 300 m。成體常棲息於森林裡潮濕環境中,繁殖季節在9~12月,成蛙集群於流溪內繁殖,雄蛙抱握雌蛙的腋胸部,卵群塊狀,黏附在流溪水凼內石下;每次產卵300~450粒。蝌蚪在流溪水凼內營底棲生活,常以體腹面吸盤吸附在石頭上,並藉助口部和吸盤的收縮使身體向前移動。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蛙分布區較寬,其種群數量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分布

台灣(桃園、台北、宜蘭、台中、苗栗、花蓮、南投、嘉義、高雄、台東、屏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