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蕒菜(學名:Ixeris polycephala Cass.)是菊科,苦蕒菜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高可達80厘米,基生葉花期生存,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苞片卵形,內層卵狀披針形,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3-6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廣有分布。生長在海拔300-2 2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
苦蕒菜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症。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徑2-4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彎曲斜升,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花期生存,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包括葉柄長7-12厘米,寬5-8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中下部莖葉披針形或線形,長5-15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箭頭狀半抱莖,向上或最上部的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頭狀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極少下部邊緣有稀疏的小尖頭。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總苞圓柱狀,長5-7毫米,果期擴大成卵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及最外層極小,卵形,長0.5毫米,寬0.2毫米,頂端急尖,內層卵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2-3毫米,頂端急尖或鈍,外面近頂端有雞冠狀突起或無雞冠狀突起。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10-25枚。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8毫米,無毛,有10條高起的尖翅肋,頂端急尖成長1. 5毫米喙,喙細,細絲狀。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不等長,長達4毫米。花果期3-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苦莢菜喜溫暖濕潤氣候,既耐寒又抗熱。耐熱性強,在夏季35-40℃的高溫條件下,只要保持水肥供應,生長仍十分旺盛,產量極高。耐寒性較強,成株可抵抗-7-5℃的冬季低溫。苦蕒菜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壤均可種植,但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對水分要求較多,但不耐積水。耐輕度鹽鹼,在pH值小於8.0的鹼性土壤上生長良好。苦莫菜耐蔭,可在果林行間種植。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華陰、眉縣、城固、勉縣)、江蘇、浙江(遂昌、麗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灣(台東、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廣東(連平)、廣西(百色)、貴州(江口、望謨)、四川(南川)、雲南(昆明、大理、麗江)。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錫金、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均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種期:中國南方春季、秋季均可播種。春播以2月下旬至3月下旬為佳,秋播在9月至10月。
播種方式:可採用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方法可採用條播、穴播或撒播。條播行距為25-30厘米。育苗移栽,行株距為(25-30)厘米×(10-15)厘米。
播種深度:播種深度以1-2厘米為宜。沙質土壤宜深,粘土宜淺;土壤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淺;春季宜深,秋季宜淺,以達到既要保證種子接觸到潮濕土壤,又要保證種子能破土出苗。
種子用量:撒播時,每667平方米種子用量為1-1.5千克;條播時;每667平方米種子用量為0.5-1千克。育苗移栽,每667平方米大田只需種子0.2-0.5千克,苗床與大田面積之比為1:5。
栽培技術
整地:苦莫菜種子小而輕,頂土能力弱,播種前必須將地塊整平整細,在翻地的基礎上,採用圓盤耙、釘齒耙耙碎土塊,平整地面,以利於播種和出苗。
底肥:苦莫菜速生,再生力強,刈割次數多,鮮草產量高,因而需肥量大。要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15-20千克。
除草:苦葜菜宜密植,如過稀則不僅影響產量,而且會使莖稈老化,品質及適口性降低。苦莢菜苗期適應性差,在苗高4-6厘米時要及時中耕除草。
施肥:水肥充足是充分發揮生產潛力的關鍵措施,施用氮肥效果尤其顯著,在刈割後追施10-15千克尿素或複合肥,可顯著提高產量。
灌水:苦蕒菜是需水較多的牧草,每次刈割後及時灌水,可顯著提高產量。
主要價值
飼用:苦蕒菜嫩莖葉可做雞鴨飼料;全株可為豬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