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核素複合示蹤的長江河口淤泥質潮灘沖淤演變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杜金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源核素複合示蹤的長江河口淤泥質潮灘沖淤演變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杜金洲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受限於當前的測量技術,淤泥質潮灘沖淤變化一直是沉積動力學研究的難點。本項目擬從沉積動力學與同位素海洋學相交叉的視角出發,利用多種顆粒活性核素(Be-7、Pb-210、Cs-137及Th-234、 Th-228)複合示蹤長江口淤泥質潮灘的沉積速率,分析潮灘在不同時間尺度(季節到百年)內的淤漲及侵蝕變化特徵,在此基礎上剖析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各種核素示蹤潮灘沖淤變化差異及其影響因子,構建基於核素示蹤潮灘參數化的沉積,沖淤速率及其時空變化規律,為沿海河口三角洲城市潮灘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從同位素海洋學和沉積學相交叉的視角出發,利用天然顆粒物活性核素(7Be、210Pb、234Th、228Th)和人工核素(137Cs)複合示蹤長江河口淤泥質潮灘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沉積速率和沖淤變化規律。得到以下結論: (1)在崇明東灘,從高潮灘到低潮灘(從北至南),沉積物的平均粒徑逐漸增大;夏、秋季節平均粒徑大於春、冬季節。對分級樣品的平均粒徑(Φ)與核素活度值做相關性分析發現,210Pbex和137Cs的相關係數(R)分別為0.82和0.78,高於228Thex(0.63)和7Be(0.50);崇明東灘表層沉積物的核素的分布和粒度存在良好的線性關係,核素活度隨平均粒徑增大而依次遞減。(2)利用210Pbex計算長時間尺度範圍的崇明東灘北斷面(N)、中斷面(M)、南斷面(S)上層柱樣的平均沉積速率依次為8.9 cm/a、3.5 cm/a和2.8 cm/a,從北到南,有逐漸減小的趨勢,下部分柱樣的平均沉積速率分別為5.33cm/a(N)和6.0 cm/a(S),中斷面基本與上層相似。可以推斷:近年來,崇明東灘的沉積速率從北到南依次減小,東灘有向東北方向發育的趨勢,這與根據7Be反映的豐水期的沖淤趨勢大致是一樣的。遙感GIS、數值模擬、RTK的模擬和實測結果亦證實了該結論。(3)三種核素示蹤的崇明東灘中斷面的結果表明“表觀”沉積速率都隨潮灘植被的不同從陸到海方向逐漸降低,且依210Pbex,228Thex,7Be的次序增大。由210Pbex和228Thex計算的夏季沉積速率比冬季稍高,而由7Be計算的夏季沉積速率則明顯高於冬季。(4)表層沉積物中的137Cs/210Pbex和228Thex /210Pbex活度比值均與徐六涇顆粒態中核素比值的變化趨勢接近,顯示出崇明東灘沉積物受陸源控制,其中14#站位的陸源特徵最為明顯,45#站位陸源影響較小,而27#站位則在春、夏季呈現與14#站位類似的陸源特徵。 本項目通過研究過剩210Pb、過剩228Th、7Be的活度和粒度在柱狀沉積物中的分布規律,對比分析根據以上三種核素在沉積物中分布獲得的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沉積速率,討論了不同時間尺度的沉積速率方面的差異性及互補性,為研究我國沿海河口三角洲潮灘的沉積和沖淤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為相應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