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多寶講寺
- 地理位置:浙江三門高梘鄉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7:00-17:00
- 著名景點:大師殿、藏經樓、舍利塔
- 時代:東晉
- 宗教:漢傳佛教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浙江省台州市
- 住持:智敏上師
- :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位置,人文歷史,著名景點,藏經樓,舍利塔,寺院概況,原主持,現任主持,個人介紹,相關事件,大雄寶殿,
地理位置
三門的多寶講寺,雖也依山而築,山卻不深,反處於塵世的圍裹中。南邊的大門出口即為喧囂的街市,東與國小毗鄰,西與高梘村隔溪相望,北面的甬台溫高速公路則在山間一晃而過。走出一步是紅塵俗世,走進一步是清規戒律;一邊是物慾橫流的誘惑,一邊是清苦的研習修為,這樣的環境無疑更能磨鍊一個人的意志,考驗一個人的定力。多寶講寺給人以聯想,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感悟。可謂風由旌動,境由心造。
人文歷史
多寶講寺也是神秘的。它的神秘在於它有一套嚴格的清規戒律。僧眾裝束一律按佛制三衣,吃飯多堅持一日一食,且多數人是過午不食。僧人們除課誦、修禪、勞動外,不說閒話,以致很多人在一寺修行幾年,還不清楚對方的法號。對信眾也有要求,寺里的每個水池都註明具體用途,男眾洗碗在哪個水池,女眾洗碗在哪個水池,洗菜在哪個水池等等,都有嚴格的區分。女眾到傍晚必須離開寺院,早晨太陽升起時才能入寺。大師殿禁止氣功師和外道進入;寺院內不準吸菸,你即使在天井或過道上吸,僧人看見都會制止。
著名景點
國運昌、佛事興。經過多年的重建,現在的多寶講寺已日趨完整。但最值得一看的是大師殿、藏經樓、舍利塔。
藏經樓
舍利塔
寺院右面的山上是清定上師舍利塔,漢白玉建造,式樣與當年阿育王為佛陀所造的紀念大塔一樣,只是規格稍小。
寺院概況
上虞多寶講寺座落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百官街道。其地依山傍水,得天獨厚。前有曹娥江,後依龍山。寺院距繁華商業區僅百米,因有龍山屏障,鬧中取靜,不受干擾,宛若世外桃源。寺內有三棵古樟,綠意盎然,三四人方能合抱,樹齡最大者三四百年,更增幽雅也。
上虞自古是文物之邦,人傑地靈。早在上古,舜帝避亂,來此教化,故曹娥江原名舜江。舜會百官,百官鎮因此得名。東漢孝女曹娥,因父親溺水,沿江號哭尋找,十有七日,至誠感人,乃改江名。梁代慧皎,著《高僧傳》,流傳久遠,有大功於佛教。上個世紀國學大師馬一浮,弘一大師之摯友,學通儒釋,道德文章,廣博淵深,漸為人知,蓋隱居之聖賢也。此三者,皆上虞人也,余賢眾多,不勝枚舉。因久受聖賢教化,故上虞人民溫柔敦厚,崇德知禮。
寺院舊址原有上茅棚和洪鐘院兩座修行茅棚。1999年,為推動地方宗教文化建設,當時的副市長陳櫻牛代表上虞市政府從三門多寶講寺迎請上智下敏上師來此住持,整合原先兩座小廟,重新規劃建設一座占地三十七畝、規模中等的寺院。1999年4月,上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準予登記。2007年1月,又頒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2013年11月,上虞撤市設區,寺院隨之改名為上虞區多寶講寺,發證機關為紹興市上虞區民族宗教事務局。
講寺建築風格獨特。寺院在中軸線上安排四重殿宇,依次是三門(兼彌勒殿、護法殿)、大雄寶殿、大師殿(含藥師殿、誦經堂)、藏經樓。兩側廂房分別是僧舍(含方丈樓)、客堂、觀堂和鐘鼓樓。其中大雄寶殿最為雄偉,大殿高三十七米,主殿面積八百平方米,供奉釋迦牟尼佛和二弟子。主尊像高九米,二弟子像高七米。
本寺是大般若宗道場。大般若宗由二十世紀我國高僧能海上師開創,依《大般若經》,弘揚佛陀圓滿清淨有次第的一代時教。該宗現在四川、山西等地有多處弘法道場。本寺和三門多寶講寺乃江南弘揚大般若宗之主要道場。住持智敏上師早年跟隨海公上師十餘年,得其大般若法之精髓。上個世紀九十代初開始致力於興建道場、培育僧才。現在寺院常住出家僧人約四十餘位,每日參與寺院各個部門(謂之寮口)的勞動及課程學習,福慧雙修,努力成為具有真才實學、嚴持淨戒、精修止觀、教證具足的合格僧才。另外,還有各地來的常住居士百餘人,培福參學。
在住持敏公上師的帶領下,多寶講寺興建三寶,嚴持戒律,住持佛教正法,利樂有情。一方面,積極弘法利生,為居士傳授皈依、五戒、八關齋戒,定期舉辦念佛、講經、抄經等活動。另一方面,開展公益慈善,遇到地震等災難時,積極回響國家號召,慷慨捐款捐物救濟災民。秉承佛教本意,堅持不以佛事活動牟利、不收門票。建寺二十年來,多寶講寺在佛教界贏得良好聲譽,以持律道場、正法道場而著稱。
原主持
清定法師佛學造詣高深,名列當代全國十大高僧。俗名鄭全山,1903年出生,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步兵科,從一個下級軍官升至國民黨少將處長。1941年,因不滿國民黨消極抗日政策,鄭全山拋妻別女,憤然出家,遁入空門,後入密宗13代祖師能海法師門下。高梘是清定上師的故鄉。現在,上師的遺塔矗立在故鄉的山頂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注視著故鄉的山山水水,目睹著故鄉的滄桑巨變,該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再三頂禮,右繞三匝,表達對上師的無限敬意。綠樹掩映的舍利塔,在藍天白雲下顯得寂靜而空曠,系在樹身上潔白的哈達迎風而舞,昭示著幸福的未來。
現任主持
住持智敏上師以戒為本,定慧雙開;學修並重;深入三藏,辯才無礙,是一位人天共仰、不可多得的僧寶。
個人介紹
上師早年隨范古農居士研習唯識,後由清定上師披剃出家,依止能海上師學法,居五台山十三載。
相關事件
上師長期從事僧伽教育,以中觀為了義,唯識為方便,以俱舍論為基礎,以道次第為實踐,創立了系統而又嚴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一批能夠續佛慧命的僧材,使多寶講寺成為十方聞風來歸的法筵、道場。
上師在弘法、講經的同時,不斷印行顯密經論。為了讓廣大弟子、學人便於理解,同沾法益,上師不顧年高體弱,廣徵博引,注釋經論,並把講記整理成書,印行流通。有些還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公開發行,使客群更為廣泛。其慈悲濟世之心,人天共鑒。
有高僧必有法眾,有法眾必有道場。由趙朴初大德題“多寶講寺”、“大師殿”匾額的古剎,每天早晚課誦、每月兩次布薩、每年結夏安居,持午過堂,一派整肅的威儀道風,成為佛門加強自身建設的模範。如今,擬修建大雄寶殿,弘通法寶,希望十方善信隨緣樂助,共沾法益,高樹法幢!
大雄寶殿
2005年夏秋之際,三門大雄寶殿在清定上師親手執鍬鏟土的奠基點之上拔地而起,聞者為之鼓舞振奮。今依設計方案,略述其建築結構之格局,為令四眾弟子了解大殿之宏偉殊勝而心生踴躍。
大雄寶殿總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主體二層,局部一層。設計緊扣講寺的傳承特點,採用漢藏結合的建築風格。大殿分為月台、主殿和五大金剛殿三部分。為了最充分地利用現有場地,大殿與兩側的已建廂房緊密結合、渾然一體。
大雄寶殿主殿面積約850平方米,是大師殿面積的兩倍,再加上前面的月台,可容納上千人之大法會。正廳北面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大迦葉、阿難二弟子,東西兩側供奉十六大阿羅漢。釋迦佛像自身高達9米,蓮座高2.5米。如此高的佛像,若採用傳統樑柱布局,在大殿任何位置都不能瞻仰到完整佛像。為此,正殿平面採用“凸”字形,加大進深,開闊視野,同時採用大跨結構,減掉了傳統設計中佛像前方的6根柱子,使大殿極為寬闊高敞。大梁跨度達18米,梁底高度約16米,相當於一座五層樓房。信眾只需在進入主殿2米處就可以瞻仰到完整的一佛二弟子的莊嚴法相。這樣的格局在傳統佛殿中極其罕見,對結構設計和現場施工都是一個挑戰,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妥善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建築造型分解為三層,底層月台,內藏千人會議廳,外雙重勾欄。中層為藏式大經堂,敦實堂皇;上層坐落漢式重檐歇山大殿,檐飛角翹。大殿總高雖逾30米,卻做到了進退有致、整體和諧。屋脊裝飾的金色鈴塔、噴焰摩尼和法輪雙鹿更成為畫龍點睛之筆。
正殿擁有周匝走廊和寬闊的前後門廊,可供信眾繞佛。正門廊上矗立著令人震撼的四根古印度式大門柱,其造型取自供奉本師釋迦佛等身像之大昭寺。周邊廊柱仿阿里托林寺的樣式,托林寺乃嘎當祖師阿底峽尊者撰寫《菩提道燈論》、首開三士道之住錫地。後門廊上層供奉五大金剛。
上層的漢式大殿三面開雙層高窗,採光十分充分,而且光線柔和。在下午時分,陽光灑向佛像,更增莊嚴。樣式參照福建莆田廣化寺,不用繁瑣斗拱,古樸而簡潔。因斗拱本是木結構的受力構件,當採用混凝土結構後,它就成了純裝飾構件,昂貴而不實用。出檐部分代之以傳統垂蓮柱做法,在節約工程造價的同時,又不失傳統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