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寺(湖北省京山市多寶寺)

多寶寺(湖北省京山市多寶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寶寺,位於湖北京山市小東門,原名“白鶴觀”,自古名聲斐然。寺內一景“多寶曉鐘”,為文人墨客筆下充滿別妙情致的文意表述,是京山古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多寶寺
  • 地理位置:湖北省京山市
  • 占地面積:不詳
  • 著名景點:照壁
  • 原名:白鶴觀
簡介,後記,

簡介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京山城內有兩座多寶寺,一座是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由鐵牛禪師創建於南河畔(今京山中醫院東側),另一座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悟鎧和尚因白鶴觀徙址重建於小東門(原為應德門)外。兩寺同名,方位卻不同,時隔413年。
多寶寺寺名與一個名叫鄭文寶的人有關。鄭文寶,字仲賢,福建寧化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進士,是北宋早期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宋真宗(公元998年),在工部員外郎任上被宋真宗貶謫京山監管酒稅。第二年,穀雨時節剛過,他信步來到京山城外縣南河畔,多寶寺住持老僧熱情地接待了他,並親自點燃爐灶,烹煮穀雨時節採摘的新茶。品茗談禪之際,鄭文寶興趣盎然,即興書寫了《寒食日經秀上人房》五言詩相贈:“花時懶看花,來訪野僧家,勞師擊薪火,勸我雨前茶。”詩、書雙絕的作品被僧人篆刻於石上藏於寺中,留下一段佳話。可惜這一珍品在元朝末年與寺廟一起毀於戰亂。明朝時,悟鎧和尚選擇其“左崗右澤”的地形遷徙於應德門,重建後規模不斷擴大,東至交通路、南至百花商場、西至小東門路、北至白雁庵(京山縣棉紡廠附近)。寺廟擁有山門、照壁、伽藍殿、正殿(大雄寶殿)、觀音堂、講堂、藏經閣、書房、齋房、客房、庫櫥、花園、苗圃、塔院和僧舍數百間,僧眾達千人。正殿創建於明永樂五年(公元1408年),1535年重建過。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坐像高達15米,須仰視才能見到佛面。“大雄寶殿”四字出自明代著名學者王格的手跡,這位嘉靖時期的太僕少卿認為,多寶寺規模恢宏、氣派非凡,為京山縣眾多寺廟之首。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一位名叫祖會的和尚在正殿東側修建了鐘樓一座,鑄銅鐘一萬三千七百餘斤,與之西鄰的鼓樓遙相呼應。每日清晨和尚撞鐘,晚上擊鼓打更,晨鐘暮鼓聲在縣城方圓十里悠揚迴蕩,警人作息。“多寶曉鐘”因此而名。
多寶寺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寺內修建有一照壁,長30多米,高約5米,是當年寺門與大殿之間的屏風。照壁後大殿前,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巨塘,是多寶寺的放生池。兩條清澈的溪流從大殿東西兩側注入,溪流上有三座小石拱橋,曲水臥虹,世稱“百步三瓮橋”。旁邊還有一棵古銀杏樹和三棵古皂莢樹,樹齡有數百年。明朝時期,多寶寺塔院曾有僧人靈塔十餘座,其中有:洪武十年徙建多寶寺的悟鎧和尚;永樂八年、十年大規模修拓殿宇的法志和尚;天順六年創建鐘樓的祖會和尚;正德十五年重建山門、照壁的通佐和尚;嘉靖十三年重建正殿、觀音堂的達浩和尚等。靈塔根據塔主人離世的時辰、功德造型各異,上均有雕刻題記。

後記

清朝晚期,僧人離散,寺廟荒蕪。民國時,多寶寺大殿成為縣城的私塾。1938年8月,多寶寺毀於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解放以後,在這片廢墟上修建縣人民醫院。這裡殘存的20餘個六形石墩移至烈士公園,後來,烈士公園整體擴建改造時,石墩移出公園。多寶寺“照壁”殘存於今。“多寶曉鐘”警人作息的鐘聲,依然催發人們奮進、求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