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第3版)

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第3版)

《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第3版)》是2012年11月出版的書籍,作譯者是蔡安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媒體通信技術基礎(第3版)
  •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 頁數:344 頁
  • 千字數:780 
  • 叢書名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精品教材
  • 作 譯 者:蔡安妮等
  • 版 次:01-01
  • 開 本:16(185*260)
  • I S B N:9787121189036
  • 作者:蔡安妮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目錄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作者緊密跟蹤國際上多媒體技術發展的動向和研究成果,在分析本領域內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及書籍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科研和教學經驗,綜合提煉出本書的大綱和內容。全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這一新領域內的主要理論與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的特徵、視覺特性與彩色電視信號、數據壓縮的基本技術、視頻數據的壓縮編碼、音頻數據的壓縮編碼、多媒體同步、多媒體傳輸網路、多媒體通信終端與系統、視頻在分組網上的傳輸、視頻在異構環境下的傳輸等10章。全書在理論上力求嚴謹、敘述上儘量深入淺出。

目錄信息

第1章 概論——多媒體技術的特徵
1.1 概述
1.2 多媒體的概念與含義
1.3 多媒體產生的技術背景
1.3.1 圖像壓縮編碼技術的成熟
1.3.2 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
1.3.3 大容量數字存儲技術的發展
1.4 多媒體系統的基本類型及相關業務
1.4.1 獨立商亭式系統
1.4.2 多媒體信息檢索與查詢
1.4.3 多媒體會議與協同工作
1.4.4 多媒體即時通信
1.4.5 點播電視(VOD)
1.5 三網融合及相應的業務
1.5.1 網路的融合
1.5.2 多重服務與業務融合
習題一
參考文獻
第2章 視覺特性和彩色電視信號
2.1 人的視覺特性
2.1.1 圖像對比度與視覺的對比度 靈敏度特性
2.1.2 空間頻率與視覺的空間頻率 回響
2.1.3 視覺的時間域回響
2.1.4 彩色的計量和彩色視覺
2.2 彩色電視信號
2.2.1 掃描——空間頻率到時間頻率的 轉換
2.2.2 隔行掃描與逐行掃描
2.2.3 電視信號的頻寬
2.2.4 彩色空間的處理
2.3 分量彩色電視信號的數位化
習題二
參考文獻
第3章 數據壓縮的基本技術
3.1 概述
3.2 數據壓縮的理論依據
3.2.1 離散信源的信息熵
3.2.2 信源的機率分布與熵的關係
3.2.3 信源的相關性與序列熵的關係
3.3 信息率—失真理論
3.3.1 通信系統的一般模型
3.3.2 信息率—失真函式
3.3.3 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3.4 取樣頻率的轉換
3.4.1 下取樣
3.4.2 上取樣
3.4.3 分數比率轉換
3.5 預測編碼
3.5.2 序列圖像中運動矢量的估值
3.5.3 具有運動補償的幀間預測
3.6 正交變換編碼
3.6.1 最佳線性正交變換
3.7 子帶編碼
3.7.1 子帶編碼的工作原理
3.7.2 正交鏡像濾波器組
3.7.3 時域混疊消除
3.8.1 多尺度分析
3.8.2 二進小波變換
3.8.3 變換係數的排序和編碼
3.9 量化
3.9.1 均勻量化器
3.9.2 最小均方誤差量化器
3.9.3 最小熵量化器
3.9.4 自適應量化
3.9.5 預測誤差和DCT係數的量化
3.10 熵編碼
3.10.1 熵編碼的基本概念
3.10.3 算術編碼
習題三
參考文獻
第4章 視頻數據的壓縮編碼
4.1 基於幀的視頻編碼
4.1.1 典型的編碼器與解碼器
4.1.2 視頻序列的編碼
4.1.3 幀內預測編碼
4.1.4 幀間預測編碼的最佳化
4.1.5 基於率-失真最佳化的編碼模式選擇
4.1.6 低計算複雜度的變換編碼與量化
4.1.7 碼流結構
4.2 基於對象的視頻編碼
4.2.1 編碼器與解碼器
4.2.2 任意形狀VOP的預測編碼
4.2.3 任意形狀VOP的紋理編碼
4.2.4 形狀編碼
4.2.5 碼流結構
4.3 恆定速率編碼器的速率控制
4.3.1 高碼率套用的速率控制(TM 5)
4.3.2 速率控制中的率-失真模型
4.3.3 低延時套用的速率控制(TMN8)
4.3.4 基於率—失真最佳化的速率控制(JVT—G012)
4.3.5 視頻快取證實器
4.4 變速率視頻編碼
4.5 壓縮編碼算法性能的評價
4.6 圖像和視頻壓縮編碼的國際標準
4.6.1 靜止圖像壓縮編碼標準JPEG/ JPEG2000
4.6.2 視聽會議壓縮編碼標準H.261
4.6.3 數字聲像存儲壓縮編碼標準MPEG-1
4.6.4 通用視頻及伴音壓縮編碼標準MPEG-2(H.262)
4.6.5 低比特率視聽會議壓縮編碼標準H.263
4.6.6 通用音視頻對象壓縮編碼標準 MPEG-4
4.6.7 視頻壓縮編碼標準H.264/AVC
4.6.8 視頻壓縮編碼的國家標準 ——AVS
4.6.9 正在制定的視頻壓縮編碼標準——HEVC
習題四
參考文獻
第5章 音頻數據的壓縮編碼
5.1 概述
5.2 人的聽覺特性
5.2.1 響度級和響度
5.2.2 聽覺靈敏度
5.2.3 聽覺掩蔽
5.2.4 臨界頻寬
5.3 音頻信號的數位化
5.4 音頻自適應差分脈衝編碼調製
5.5 音頻子帶編碼
5.7 碼激勵線性預測編碼(CELP)
5.7.1 感知加權濾波器
5.7.2 合成分析法
5.7.3 CELP編解碼原理
5.7.4 G.729編解碼器
5.8 感知編碼
5.9 MPEG1音頻編碼
5.9.1 概述
5.9.2 MPEG1心理聲學模型
5.9.3 編碼層次
5.10 MPEG2音頻編碼
5.10.1 MPEG2 BC
5.10.2 MPEG2 AAC
5.11 杜比(AC3)編碼
5.12 音頻壓縮編碼的國際標準
習題五
參考文獻
第6章 多媒體同步
6.1 多媒體數據
6.1.1 連續媒體數據與靜態媒體數據
6.1.2 多媒體數據內部的約束關係
6.1.3 多媒體數據的構成
6.2 多媒體數據時域特徵的表示
6.2.1 時域場景和時域定義方案
6.2.2 時域參考框架
6.2.3 描述時域特徵的時間模型
6.2.4 同步容限
6.3 分散式多媒體系統中的同步
6.3.1 分散式多媒體系統的結構
6.3.2 同步規範的傳送
6.3.3 影響多媒體同步的因素
6.3.4 多級同步機制
6.4 連續媒體內部的同步
6.4.1 基於播放時限的同步方法
6.4.2 基於快取數據量的同步方法
6.5 媒體流之間的同步
6.5.1 基於全局時鐘的時間戳方法
6.5.2 基於反饋的流間同步方法
6.6 接收與傳送時鐘的同步
6.6.1 基於接收快取器的方法
6.6.2 基於時間戳的鎖相方法
6.6.3 基於網路時間協定的方法
6.7 同步算法小結
習題六
參考文獻
第7章 多媒體傳輸網路
7.1 概述
7.2 多媒體信息傳輸對網路的要求
7.2.1 性能指標
7.2.2 網路功能
7.2.3 服務質量(QoS)和用戶體驗質量 (QoE)的保障
7.3 網路類別
7.3.1 電路交換網路和分組交換網路
7.3.2 面向連線方式和無連線方式
7.3.3 資源預留、資源分配和資源獨享
7.4 電路交換廣域網對多媒體信息傳輸的支持
7.4.1 電路交換廣域網
7.5 分組交換廣域網對多媒體信息傳輸的支持
7.5.1 幀中繼
7.5.2 異步傳輸模式ATM
7.6 區域網路對多媒體信息傳輸的支持
7.6.1 共享介質的區域網路
7.6.3 乙太網QoS保障
7.7 IP網對多媒體信息傳輸的支持
7.7.1 傳統的IP網(IP v4)
7.7.2 IP多播
7.7.3 新一代IP(IP v6)
7.8 IP QoS保障機制
7.8.1 綜合服務模型與資源預留協定 RSVP
7.8.2 區別服務
7.8.3 多協定標記交換MPLS
7.8.4 流量工程和基於約束的尋徑
7.9 無線網路對多媒體信息傳輸的支持
7.9.1 無線傳輸的特點
7.9.3 蜂窩移動通信網
7.9.4 無線城域網(WiMAX)
7.9.5 無線網路中多媒體傳輸的特殊問題
7.10 寬頻用戶接入網
7.10.1 數字用戶線路
7.10.2 光纜接入
7.10.3 光纜-同軸電纜混合接入
7.11 下一代網路
7.11.1 網路融合模型
7.11.3 下一代網路框架
習題七
參考文獻
第8章 多媒體通信終端與系統
8.1 傳輸層協定
8.1.1 套用層分幀和集成層次處理
8.1.2 傳統的網際網路傳輸層協定
8.1.3 實時傳輸層協定RTP及RTCP
8.2 多媒體數據的復接與分接
8.2.1 同步時分復用
8.2.2 分組復用
8.2.3 多媒體數據的封裝
8.3 視聽通信系統與終端
8.3.1 視聽通信終端的一般框架
8.3.2 同步電路交換網視聽業務標準 (H.320)
8.3.3 分組交換網視聽業務標準 (H.323)
8.3.4 公用電話網視聽業務標準 (H.324)
8.3.5 行動電話網視聽業務標準 (H.324M和3G324M)
8.3.6 視聽系統的通信控制協定
8.3.7 H系列系統間的互通
8.4.1 會話發起協定(SIP)
8.4.2 SIP訊息格式和會話描述協定 (SDP)
8.4.3 SIP與H.323信令的比較
8.5 協同計算與組通信
8.5.1 協同計算的概念
8.5.2 組通信
8.5.3 套用共享控制
8.6 多媒體流式套用系統與終端
8.6.1 流媒體的概念
8.6.2 多媒體流式套用系統的結構
8.6.3 實時流協定(RTSP)
8.6.4 流媒體檔案
8.6.5 流伺服器
8.6.6 內容分發網路
8.6.7 3GPP分組交換流服務(PSS)
8.6.8 IPTV
8.7 對等網路(PtoP)流式套用系統
8.7.1 工作原理
8.7.2 網路結構與數據傳輸
8.7.3 其他設計原則
8.8 動態自適應HTTP流式套用系統
8.8.1 HTTP流傳輸技術的發展
8.8.2 系統的工作原理
8.8.3 MPEG DASH標準
習題八
參考文獻
第9章 視頻數據的分組傳輸
9.1 概述
9.2 套用層擁塞控制
9.2.2 TCP流量模型和TCP友好性
9.2.3 基於速率的擁塞控制
9.2.4 擁塞檢測
9.2.5 無線網路中的擁塞控制
9.3 傳輸層差錯控制
9.3.1 自動重傳技術(ARQ)
9.3.2 前向糾錯碼
9.3.3 前向刪除復原碼
9.3.4 數據交錯
9.3.5 前向差錯控制與ARQ的結合
9.4 編碼層差錯控制
9.4.1 誤碼和包丟失對已壓縮視頻信號的 影響
9.4.2 抗誤碼編碼
9.4.3 錯誤掩蓋
9.4.4 編解碼器互動差錯控制
9.5 差錯控制小結
習題九
參考文獻
第10章 視頻在異構環境中的傳輸
10.1 概述
10.2 可伸縮性編碼
10.2.1 可伸縮性編碼的概念
10.2.2 空間域可伸縮性編碼
10.2.3 時間域可伸縮性編碼
10.2.4 質量可伸縮性編碼
10.2.5 可伸縮性編碼的聯合套用
10.2.6 基於小波變換的可伸縮性編碼
10.3 視頻轉碼
10.3.1 視頻轉碼框架
10.3.2 運動向量的再利用
10.3.3 DCT域的運動補償
10.3.4 轉碼的速率控制
10.4 多描述視頻編碼
10.4.1 多描述編碼的概念
10.4.2 多描述的生成
10.4.3 視頻多描述編碼
習題十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