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

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

疾病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疾病診斷,鑑別診斷,治療措施,

疾病病因

脂溢性角化病因未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皮膚老化。該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2、遺傳。泛髮型有陽性家族史,可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3、日曬。該病多見於外露部位,天光照射對其發生髮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4、病毒感染。有文獻報導文身部位發生脂溢性角化病,與外傷後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
5、內臟惡性腫瘤,Ieser-Tré1at(多發性發疹性脂溢性角化病)皮疹與多種內臟腫瘤(尤其是胃腸道惡性腫瘤)及黑棘皮病有關。

發病機制

該病的基本病理特徵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及乳頭瘤樣增生,腫瘤病變基底平坦,位於同一水平面上,兩端與正常表皮相連增生的表皮中可見兩種類型細胞:
1、鱗狀細胞或棘細胞,與正常表皮中所見鱗狀細胞相同。
2、基底樣細胞酷似正常基底細胞但較其小,胞核相對較大常混合存在。

臨床表現

該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年齡女性遲於男性,男性更多見,皮損可發生於黏膜、掌跖之外的任何體表部位,以頭面、軀幹上肢多見,腹部臀部,外陰(陰阜、大陰唇外側)亦可見。外陰部脂溢性角化病可單獨或與其他部位同時發生。初始損害為小而扁平、境界清楚的淡褐色斑片,以後逐漸增大至數厘米,但直徑一般不超過3cm,圓形或卵圓形,顏色呈褐色或淡黑色,邊緣清楚,扁平略隆起皮面,偶有蒂,表面粗糙,乾燥呈乳頭瘤樣,被覆油膩性鱗屑或厚痂,剝除鱗屑或厚痂後基底粗糙、濕潤但不易出血,不少可見毛囊性角栓。發生於腹股溝、外陰部位的皮損亦可有蒂,表現為皮贅樣、乳頭樣、蕈樣突起,該病可單發,但通常多發,數個至數百個不等,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病程緩慢,病期長,無癌變趨向。
圖2圖2
Leser-Trélat征:又稱多發性皮疹性脂溢性角化病(multiple eruptive seborrheic keratosis),是伴惡性腫瘤的脂溢性角化病,主要表現為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損數目迅速增多,受累範圍擴大,伴明顯瘙癢。合併健康搜尋的惡性腫瘤以胃腸道腺癌多見,也可為淋巴瘤,蕈樣肉芽腫,惡性黑色素瘤等。併發症:感染。

疾病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檢查診斷不難。

鑑別診斷

外陰脂溢性角化病需與外陰痣細胞痣尋常疣惡性黑色素瘤,鮑溫病鑑別組織病理檢查可鑑別之。

治療措施

該病不影響健康,不會癌變,故不需治療。病人因美容原因需要治療時,可用雷射術、電灼術、液氮冷凍治療。亦可用5%氟尿嘧啶軟膏外用,1次/d,療效佳。預後:限制多脂、多糖飲食,多吃蔬菜,少用熱水肥皂清洗頭部,避免各種機械性刺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