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外科準繩
- 作品別名:瘍醫準繩;瘍科準繩;外科證治準繩;瘍科證治準繩
- 作者:王肯堂
- 創作年代:明代
- 類別:外科類
- 卷數:六卷
《外科準繩》是明代王肯堂撰寫的一本外科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內容簡介為《六科證治準繩》之一。卷一總論癰疽之病源、診法、脈法、辨善惡與虛實,內消與內托、灸與針烙、砭鐮、敷貼、淋洗等治法,以及將護、禁忌...
古代中醫外科學著作。共六卷。一名《瘍科證治準繩》、《外科證治準繩》、《證治準繩·外科》,簡稱《外科準繩》或《瘍醫準繩》。明·王肯堂撰。簡介 本書系匯集整理前代外科著作的一部較系統的著作,為《證治準繩》的第四部分。卷一總論癰疽病源、診治大法等;卷二為潰瘍、久漏及癰疽所兼諸證;卷三-四分論...
外科準繩簡纂 《外科準繩簡纂》是明代王肯堂原撰的一本外科類中醫文獻,不分卷,重纂者不詳。內容簡介 本書系王肯堂《外科準繩》總論部分之重纂本,而內容有所簡化。版本信息 現存抄本,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艾灸準繩示範教程》是2020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志、王強虎。本書編者首先簡要介紹了艾灸療法的中醫理論依據、技法、穴位、主治等,詳細闡述了內科、外科、骨傷科、神經科、消化科、內分泌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常見病的辨證治則、取穴、灸法等防病治病的方法。內容簡介 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
《證治準繩6》是201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 王肯堂、臧載陽 。內容簡介 《證治準繩(6女科證治準繩)》為明代著名醫家王肯堂編撰,是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綜合性著作。全書內容廣博,理法方藥賅備,條理井然,不僅有“醫家圭臬”之稱,還可使“不知醫不能脈者,因證檢書而得治法”。...
《證治準繩3》是201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肯堂、宋立人。內容簡介 《證治準繩(3傷寒證治準繩)》為明代著名醫家王肯堂編撰,是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綜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來,影響甚大,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本書經點校出版,不僅適於臨床醫生和中醫院校師生學習參考,也適於中醫愛好者研習。
《傷寒證治準繩》8卷。卷1為傷寒總例,卷2~7為六經病證、合病、壞病、狐惑、百合病、瘥後諸病、陰陽易、春溫、夏署、秋瘧等,以及婦人、小兒傷寒。論述以《傷寒論》方論為主,廣集各家治法,並註明出處。瘍醫證治準繩 《瘍醫證治準繩》又名《瘍科證治準繩》,6卷。卷1~5專論外科病證,卷6為損傷,...
《證治準繩4:瘍醫證治準繩》是201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證治準繩4:瘍醫證治準繩》為明代著名醫家王肯堂編撰,是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綜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來,影響甚大,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全書經點校出版,不僅適於臨床醫生和中醫院校師生學習參考,也適於中醫愛好者研習。
1912年,13歲的趙炳南開始在北京德善醫室從師於名醫丁德恩,學習中醫皮膚瘡瘍外科。在短短的3年裡,他研讀了《外科準繩》、《瘍醫大全》、《外科啟玄》、《醫宗金鑒》、《本草綱目》等數十部醫著。他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丁老先生,故盡得其傳。1920年,趙炳南自設醫館開始行醫,懸壺於北京西交...
均未見。《瘍科會粹》今存抄本。成書背景 孫氏鑒於王肯堂《外科準繩》采輯雖富,然於醫籍所載猶有遺漏,乃集王肯堂之後諸家論述及《外科準繩》未收之方,依類補入。流傳版本 現存抄本,198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校點本。影響評價 全書收羅資料詳備,是《外科準繩》之後,反映清代乾嘉以前外科學成就的專著。
下搭手 下搭手,病名。系腰部腎俞穴部位之癰疸。出《外科證治準繩》卷四,又名腎俞發、腰疽、連腎發。因瘡生患者手指由下可搭著之部位而命名。證即有頭疽之發於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脊柱旁三寸處者。證治參見有頭疽條。
承漿癰 承漿癰,病名,系指生於地角(下頜)上的癰,出自《外科證治準繩》卷三,本病多由胃經積熱所致,治宜仙方活命飲加減,參見外癰條。也即頦癰。又名虎鬚毒等。
上齶癰,病名。見《外科證治準繩》卷三。系指癰生於口內上齶處。因其懸於上齶,故又名懸癰或上齶部喉癰。此病多由少陰、三焦積熱而成。症見口中上齶腫起,狀若紫葡萄懸於上齶;或寒熱大作,舌不能伸縮,口不能開闔,鼻中時出紅涕。語言、吞咽均感困難,患者欲仰面而臥。《醫宗金鑒》卷六十六:“上齶...
暗疔 病名。發於人體隱蔽部位之腫毒。出《外科證治準繩》卷二。 出處 《外科備要》:“未發之先,腋下忽然堅腫,散漫無頭,次腫陰囊,睪丸突兀,狀如筋頭,身發寒熱,筋脈拘急,腫處焮痛。”治不宜針刺,可用汗解。
病名。癰疽瘡癤之發於項後髮際部位者。見《外科證治準繩》卷三。多因濕熱內蘊,復受風火外襲而發。其證初起形若粟米,漸大若黍豆,質硬而突起,頂部或見白點而根部微紅赤,痛癢明顯,破潰後有少許黃膿,一瘡將愈其旁一瘡再起,往往纏綿難愈。治宜清熱解毒,祛風化濕。內服可選五味消毒飲,外用則宜黃連膏...
頦癰 頦癰,病名,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三。系指生於地角(下頜)上的癰。又名承漿癰、虎鬚毒等。本病多由胃經積熱所致。治宜仙方活命飲加減。參見外癰條。
脛陰癰 脛陰癰,病名。出《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即黃鰍癰。指生於小腿內後側部位之癰。亦名脛陰癰,脛陰疽。出《證治準繩·外科》卷四。該病多因濕熱留於肝脾二經所致。症見初起小腿內側疼痛腫硬,因其瘡腫,形如泥鰍,色微紅,故而得名。證治參見外癰條。
腰骨損斷 腰骨損斷,病名。指腰椎因外傷而傷折者。見《外科證治準繩》卷六。腰骨即指腰椎。常因跌打、墜撞所傷。症見患處局部腫脹、疼痛,折傷處有明顯壓痛,畸形,腰部功能活動受限,甚至坐、立、行步等活動亦受影響,嚴重者如損及脊髓,可出現下肢麻痹及截癱。
遊走血脾癰,病名,出《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即串疽。癰疽之發於胸壁而游串者。出《醫宗金鑒》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鑽,遊走血脾癰(均見《證治準繩·外科》)。多因七情鬱結。積憤而成火毒,遇氣血虛而發。初起多見於胸脅,證見漫腫,肌膚皮色正常,無頂無頭。其發多先見一處,漸有鄰近者發至二、三...
”明王肯堂《外科準繩》載郭氏治療“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用白面、硫黃、大蒜搗爛作餅,在上施灸。《瘍醫大全》云:“灸身上諸毒並癧串久不收口者,獨蒜一個,加雄黃不拘多少,共搗成餅,貼之,將艾放餅上,灸一壯即愈。”也有蒜餅與藥餅井用的。如《理瀹駢文》治產後流注及陰毒、腫毒、風毒,“用...
羊毛疔,又叫羊毛痧,羊毛疔瘤。出處:《證治準繩·外科》卷二。症狀:初起,患者即覺頭痛,全身寒熱,狀似傷寒,心腹絞痛,日夜連痛不休,尤以嘔吐為辨證特徵,凡飲食藥物水漿入口即吐,大便不通。於前心區及後背部發現疹形紅點,進而色變紫黑。若紅淡者為嫩,色見紫黑者為老。注意:經初步查證,炭疽熱...
結喉癰,病名,《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問當謂喉生癰何如?曰:是名喉癰,又名猛疽。以其勢毒,猛烈可畏也。”即疽生頸前正中,結喉之上,頦以下者,證見紅腫灼痛,頸腫脹,甚則腫塞咽喉,湯水難咽,伴寒戰發熱等。多因肝肺積熱壅痰,上沖塞喉所致。治宜:解毒、瀉火、化痰、消腫。方選黃連解毒湯...
內疔是一種病名。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二。內疔 病名。指先有全身寒熱、頭痛、體痛而後發癰疽之症者。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二。其證先發全身性寒熱、體痛、頭痛,數日之後,始見胸腹、背脅或於頭面、手足間有一處甚痛,繼而腫起發疔者,此疔即謂之內疔。治宜急用霹靂火汗之,並內服敗毒散。若毒...
顴骨疔 顴骨疔,病名。系生於頰部的疔瘡。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二。證治同疔瘡。
膝蓋損斷屬病名,出處《證治準繩·外科》卷六,原因外傷 病名。指髕骨因外傷而損折者。出《證治準繩·外科》卷六。其病多因跌打磕碰所致。症見局部腫脹、壓痛、瘀血、膝關節活動受限、斷損處壓痛,可觸到凹陷並可聞及骨聲。治宜用手法整復。如膝關節內積血較多者,可先穿刺吸去瘀血,後用抱膝固定法;可配...
顴瘍 顴瘍,病名,系指發於顴部的癰。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三。本病多由風熱而生。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宜內服仙方活命飲。參見外癰條。
剩骨疽 剩骨疽,病名。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亦名多骨疽。即附骨疽,是一種毒氣深沉,附著於骨的深部膿瘍,相當於化膿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