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織席技藝

外砂織席技藝

織席技藝分布區域為潮汕各地,但從其歷史發展上看,無論從草蓆印染的發明、創新,還是從眾多織席作坊、專營商號的規模,到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外砂的織席業在潮汕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2015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

基本介紹

技藝在外砂沿襲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一民間技藝是以天然茳芏(草本植物,莖可用來織席)為原材料,其製作過程均為純手工,工藝流程完整。其生產工序主要是:破草—曬草—壓直—擇草—布綆—織席—印花—蒸汽—壓實—修剪。十道工序、環環相扣,道道講究。
織席技藝分布區域為潮汕各地,但從其歷史發展上看,無論從草蓆印染的發明、創新,還是從眾多織席作坊、專營商號的規模,到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外砂的織席業在潮汕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歷史沿革

外砂織席技藝始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世紀30年代初期,外砂人發明了色席和印花席的織造印染技藝,使整個織席業進入規模化生產,並出口遠銷東南亞美國舊金山的潮人社會。至20世紀80年代初達到全盛時期,成為當地一大經濟支柱。20世紀90年代初期,因織席的原材料——茳芏和黃麻線全靠外購,導致成本增加,加上人們對床上用品需求的現代化,使草蓆的銷量銳減,從而制約了織席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015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