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世家序

外戚世家序

《外戚世家序》是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序文。司馬遷在這篇序文中陳述三代的得失,論證后妃對國家治亂的影響。同時說明這些事實歷史久遠,不能詳細記述,故正文只記載呂后、薄後、竇後及其家族的事跡。司馬遷對於外戚干政的影響非常清楚,但外戚情況不同,有的起好作用,有的則專權亂政,故司馬遷用命運來感嘆。全文議論切中肯綮,對比鮮明,強烈的感情充盈在字裡行間給人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外戚世家序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體裁:序文
  • 作者:司馬遷
  • 作品出處:《史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外戚世家序1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2,非獨內德茂也3,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4,而桀之放也以末喜5。殷之興也以有娀6,紂之殺也嬖妲己7。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8,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9。故《易》基《乾》《坤》10,《詩》始《關雎》11,《書》美釐降12,《春秋》譏不親迎13。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14。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15。夫樂調而四時和16,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人能弘道17,無如命何。甚哉,妃匹之愛18,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不乎!即歡合矣19,或不能成子姓20;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終21:豈非命也哉?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非通幽明22,惡能識乎性命哉2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外戚:指帝王的后妃及其親族。
  2. 受命帝王:受命於天的帝王,這裡指開國創業的君主。繼體:繼位。守文:遵守成法。
  3. 茂:美好。
  4. 塗山:古國(部落)名。這裡指塗山氏女。傳說禹娶塗山氏之女炎妻,生啟,啟建立夏朝。
  5. 放:放逐。夏桀暴虐,寵愛末喜,商湯滅夏,桀被流放於南方。
  6. 娀(sōng):遠古氏族名。這裡指有娀氏之女簡狄。神話傳話,簡狄吞燕卵有孕,生契,為商的始祖。
  7. 嬖(bì):寵愛。商紂王寵愛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紂,商軍倒戈,紂自焚於鹿台。
  8. 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原,或作“嫄”。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
  9. 禽:同“擒”。西周幽王寵愛褒姒,荒淫昏亂,申侯聯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驪山被殺,褒姒被俘。西周亡。
  10. 《易》:《易經》。《乾》《坤》:《易經》六十四卦的頭兩卦。乾為陽,坤為陰,乾坤象徵天地,又象徵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兩卦是《經》諸卦的基礎。
  11. 《詩》:《詩經》。《關雎》:《詩經》的第一篇詩。《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
  12. 《書》:《書經》,又稱《尚書》。釐降:下嫁。這句指的是,堯聽說舜有賢德,就把兩個女兒下嫁給他為妻。
  13. 《春秋》譏不親迎:按古代婚禮規定,不論貴族平民,在迎親時夫婿都應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魯隱公二年(前721),國大夫裂到魯國為其國君迎娶魯隱公之女。《春秋》的記載是“紀裂來逆女”。《公羊傳》認為《春秋》這樣記載是“譏始不親迎也”。逆,迎接。
  14. 人道:社會的倫理等級關係。
  15.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16. 調:和諧。古人認為音樂與自然和社會現象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這裡說“樂調而四時和”。
  17. 人能弘道:此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僅,擴大:道,這裡指人倫之道。
  18. 妃(pèi)匹:配偶。妃,通“配”。
  19. 歡合:夫婦的歡愛。
  20. 成:成熟,收穫,引申為繁育。子姓:子孫。
  21. 要:求,取。終:結局,歸宿。
  22. 幽明:陰陽。
  23. 惡:哪裡,怎么。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白話譯文

自古以來,受天命的開國帝王和繼承正統遵守先帝法度的國君,不只是內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於有外戚的幫助。夏代的興起是因為有塗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於末喜。殷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娀氏的女子,商紂王的被殺是因為寵愛妲已。周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為他和褒姒的的淫亂。所以《易經》以《乾》《坤》兩卦為基本,《詩經》以《關雎》開篇,《書經》讚美堯把女兒下嫁給舜,《春秋》譏諷娶妻不親自去迎接。夫婦之間的關係,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倫常關係。禮的套用,只有婚姻最為謹慎。樂聲協調四時就和順,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統領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揚人倫之道,可是對天命卻無可奈何。確實啊,配偶的親愛之情,國君不能從大臣那裡得到,父親也不能從兒子那裡得到,何況是更卑下的人呢!夫婦歡合之後,有的不能繁育子孫;能繁育子孫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歸宿。這難道不是天命嗎?孔子很少談天命,大概是由於很難說清吧。不能曉陰陽的變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創作背景

此篇序文是司馬遷在《外戚世家》所發的一大段意味深長的議論。《外戚世家》從“高帝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寫起,寫了漢代自惠帝時起,后妃、外戚專權給國家造成的禍亂。諸呂篡權,誅殺劉氏宗親與漢家功臣,後周勃、陳平等又誅諸呂的一系列流血事變;竇太后時期的黃老思想與儒家思想為爭奪思想控制權而演繹成的起起伏伏的政治鬥爭;王皇后專權後,她兩個兄弟的霸道專橫;與漢武帝對身邊哪個女人寵幸與否密切相關的外戚們的興衰起廢……后妃及其親戚的尊寵與否完全取決於帝王的態度,“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外戚命運的真實寫照。司馬遷通過《外戚世家序》來陳述三代的得失,論證后妃對國家治亂的影響。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由於《外戚世家》的內容寫的是漢高祖至漢武帝幾代漢家天子的外戚事,司馬遷不便於就他們的事大發特發議論,因而寫法平鋪直敘,多客觀記錄,罕有情感流露其間,且在行文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有不便明言的苦衷。而在這篇序中,司馬遷的寫法就大不一樣了。他借夏、商、周三代的得失,說明后妃對國家治亂的影響。六親中,夫妻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有婦德、能母儀天下者,也就能夠幫助君王理順天下,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那些荒淫、狐媚的女人如妹喜妲己褒姒之流,她們卻是亡國的禍水。司馬遷站在男人主流社會的角度,反對女人專政,認為這是牝雞司晨,乾坤顛倒。漢武帝殺昭帝之母鉤弋夫人理由是:往古家國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作者評論武帝“昭然遠見,固非淺陋愚儒之所及也”。外戚專權造成許多王朝的混亂甚至滅亡,這不能不令人警醒和反思。
這篇序,作者採取總——分——總的方式展開議論。開篇就推出一個結論性的斷語:“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然後以夏、商、周三代有代表性的興亡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一興一亡,相反出之,對舉鮮明。最後以“孔子罕稱命”說明命運的難以把握,為後文張目。作者的議論切中肯綮,且強烈的感情充盈在字裡行間給人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名家點評

【清】吳楚材吳調侯:齊家治國,王道大端,故陳三代之得失,歸本於六經,而反覆感嘆,以天命終焉。全篇大旨,已盡於此。“孔子罕稱命”一轉,恐人盡委之於命,而不知所勸誡,故特結出性命之難知,蓋欲人弘道以立命也。此史公言外深意,不可不曉。(《古文觀止》卷五)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