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思想
《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
解釋:匠人營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開三座城門,城內有九條橫街,九條縱街,每街寬都可容納九輛車子並行,(城中央是宮城)左設宗廟,右設祭壇,前臨外朝,後通宮市,宮市和外朝的面積各方一百步。
影響:《周禮·考工記》是春秋戰國時期對周朝城市建設經驗的總結。周代承制城市此建設空間布局對中國古代城市有很大影響,唐長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門,宮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它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規模,形制要按禮制的等級,城市布局方正嚴整,講求秩序、體制、等級、尊卑等。《周禮》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開始進入都城建設規劃,這是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時代。
典型規劃
燕上都
燕上都在薊(北京附近)河北易縣東南,易水岸邊,是現存戰國最大的城市遺址。城市位於兩河所夾的河灘地帶,分為內城(城)和外城(廓)兩部分,設有城牆,城牆為版築夯土牆,底厚6~7m,高4~7m,最高處10m。內城東側設有城壕,內外城之間設城牆和運糧河,還有一定的防禦功能。
城內還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築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內城的東北部區域以及內城北城牆的外圍;考古發現,居住主要分布在內城和外城的南部,臨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內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區位於內城的西北角。
淹城
淹城平面示意圖在現今江蘇省常州市南,離市區約7公里,是西周時代淹國都城。
有三重城牆,分王城、內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周長0.5公里,內城不規則圓形,周長1.5公里,外城不規則圓形,周長3公里,城牆均用土築。
三道城牆各只有一個旱路城門,並且三個城門不開在一個方向。三條護城河,水面寬闊。 一條道路通向內城,內城地勢高,可能是王宮遺址。
曹魏鄴城
曹魏鄴城平面復原圖城市有明確的分區,前朝後市,統治階級與一般市民嚴格分開,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漢代宮城與外城的區別,不同點是,分工更為明確,不像西漢長安及東漢洛陽那樣宮城被閭里包圍或相參,而是嚴格分開,體現了等級的森嚴。
整個城市布局體現了空間對稱的藝術手法,道路正對城門,將中軸對稱的手法由一般建築擴大到建築群,對後來影響很大,如唐長安。
改正了東都洛陽的東西宮分置的不便,宮殿布局規整,前朝後寢。
隋唐長安城
1) 城市總體布局
①隋唐長安市在曹魏鄴城之後,第一個平地新建的都城,在規劃布局上總結了過去的優良傳統,按照一定意圖去建造,成為我國嚴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②城市呈規則方形,東、南、西、北各設三城門。採用中軸線對稱布局,以宮城正門承天門為起點,經皇城南面正門朱雀門和朱雀門所對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兩條橫軸,在朱雀門和承天門處與縱軸線丁字相交。
唐長安城想像復原圖③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內設文武官署、社稷壇、宗廟、官營手工作坊以及駐軍;皇城外東、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④宮城位於皇城的北面,主要宮殿坐北朝南,有“南面為王”的含義,也便於控制全城。宮城與皇城之間有很寬的道路相隔,宮城由太極宮、東宮、庭掖宮組成,主要宮殿座北朝南;宮城外東北建大明宮。皇城的東南外還有供王子居住的興慶宮。
⑤外城在皇城和宮城的東、南、西三面,三包圍著皇城和宮城。
2) 城市特點
隋唐長安是繼魏鄴城之後第一個平地而起的城市,繼承了古代的優良傳統,是按一定意圖修建的古代城市規劃工整的典範。
①體現了《周禮·考工記》的城市形制規劃,平面呈方形,旁三門,左祖右社,但市在宮南。
②中軸對稱的布局,突出了宮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網,寬度超過了實際需求。
③實行坊里制,嚴格管理市民,坊里規模大,各階層嚴格分開。
北宋汴梁
1)後周柴榮對開封頒布的詔書:
①擴大城市用地的範圍,在舊城之外,加築羅成(外城),新擴建部分相當於原來城市用地的4倍。
北宋開封汴梁②改善交通狀況,擴寬道路。
③疏浚運河,便於城市供應,便利交通。
④提出防火、綠化的措施。
這個詔書是我國古代由帝王辦法的關於城市建設的重要文獻。它沒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宮室修建上,也沒有受舊的城市規劃制度的束縛,而是為了適應城市生產和生活方式發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市規劃大不相同。
2)布局特點
①平面形狀不方正規則,三套方城、三套城牆,三條護城河,大內—皇城,子城—里城,羅城—外城;
②道路井格,以宮城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寬度比唐長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設施多,號稱四水貫都;
③有集中的市,主要轉變成商業街,也有曉市夜市,瓦子出現;
④破除坊里制,轉向開放的街巷制,商住混雜;
⑤防禦技術進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元大都
城市選址在金中都北面偏東處建城。城市形態呈近正方形,北面兩門,東、南、西三面各三門,四角建角樓;城外設瓮城、吊橋,城桓周圍環繞設護城河。
元大都有三重城桓,形成外城、皇城(內城)、宮城。皇城位於城南中央,宮城在皇城內偏東部、全城的中軸線上。社稷、太廟分別位於皇城西、東,市位於皇城的正北面鼓樓一帶。
明代南京城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應天府城、皇城三重。
明代南京城皇城在城東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繼承了歷代都城的規劃而又加以發展,宮城位於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廟和社稷壇,位於宮城南面大門的東西兩側。
應天府城即為現在的南京城,由於地形限制和防禦要求,城牆修建成不規則形。應天府城內分為宮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軍營三區。
外城主要是從防禦需要出發,在應天府外圍,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築城。外城與應天府城之間是耕地和村落。城桓十分堅固。
明清北京城
1)明北京的特點
①規劃思想: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會後期城市布局的典型兩重性。一方面,作為都城,上層建築部分按傳統宗法禮制思想布置,繼承發揚了歷代都城規劃的傳統,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設布局卻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發形成的特點,表現出較大的靈活性。
明代北京城②總體布局:城市分京城、皇城、宮城三重,整個都城以皇城為中心,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城制。
③布局藝術: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運用強調中軸線的手法,造成宏偉壯麗的景象。
④道路系統:沿用元大都的基礎,幹道規整,街區內部以胡同作為聯繫通道。宮城居中給城市交通帶來一定的不便。
⑤商業布局:商肆分布與元大都不同,元大都商業中心偏北,,明北京由東城南擴建,在其中形成繁雜的商業區。
⑥居住布局:居住區在皇城四周,沒有嚴格的里坊制,採用長條形胡同劃分居住地段,全城呈現在一片綠蔭中
⑦城市水系:城市水系基本沿襲元大都
⑧園林建設較元代有較大的發展
2) 清北京的特點
清代北京平面圖 ①清北京的城市範圍,宮城,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唯居住地段有所改變;
②沿用明代基礎,將內城居民遷至外城,內門駐守八旗兵設兵營;
③大量修建園林宮殿,三山五園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族群;
④商業進一步發展;
⑤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廟,如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