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行為問題(externalizing problems ):是指外在的反社會性行為問題,表現出為違抗、攻擊性、違紀、脾氣爆發和多動等社會不足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化行為問題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類型,
概念
早在1966年,Achenbach即提出了兒童和青少年病理問題的分類,將其分為內化問題和外化行為問題。其中外化行為問題或外化問題所指的是外在的反社會性行為問題,大多指向他人。外化性問題包含了與他人的衝突,表現出為違抗、攻擊性、違紀、脾氣爆發和多動等社會不足的特點。
類型
外化行為問題可分為兩大類,品行問題和注意障礙/多動相關症狀。品行問題也可分為兩類,攻擊行為和違紀行為,常見的攻擊行為有挑釁、破壞、爭鬥、攻擊他人;違紀行為有喝酒、違紀、欺騙、偷竊等。注意障礙/多動相關症狀分為注意缺陷相關症狀和多動相關症狀。
1、兒童多動。多動又稱活動過度,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動作異常性增多。在幼兒,表現為不安靜、活動量大、奔跑、蹦跳、見什麼都要摸一下、看一看,在家裡翻壇倒罐、破壞東西。上學後,不能安靜上課.常做小動作,聽課時與同學講話。異常多動的兒童其行為往往唐突、衝動、不顧後果,這些性質也有助於區別正常或異常。在ICD-10、DSM-Ⅳ等診斷標準中都非常強調“與其年齡發展階段不相符的、明顯的活動過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約有半數表現為多動,兒童孤獨症患兒中多動性行為異常也很常見,腦器質性損傷、精神病及一些藥物也可以引起多動。多動的行為問題常見於兒童多動症。
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問題。注意力不集中,注意不是一種單獨的行為,而是心理過程的共同特徵。我們的注意力分散是指隨意注意的障礙,是注意力不穩定的一種表現,是對完成工作任務有不良影響的無關刺激缺乏抗干擾能力。注意有障礙的兒童表現為分心、不穩定,不能使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一個事物上,而是經常不斷地由一個客體轉移到另一個客體。注意障礙可見於多種情況,對事物的興趣直接影響注意力,在出現心理應激、情緒問題、精神發育遲滯、其他精神障礙(如兒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腦器質性損害時,也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3、兒童攻擊性的行為問題。攻擊性行為是指對他人或其他目標採取的破壞性行為,可表現為具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語言、文字攻擊,客觀上使別人受到軀體或心理的傷害。在幼兒表現為打人、衝撞、咬人、抓人、踢人、摔東西;學齡兒童多為爭吵、鬥毆、破壞物品、威脅、騷擾他人.虐待動物,至青少年期可發展成打群架及械鬥、搶劫及性攻擊等。男孩多表現為軀體攻擊行為,女孩則以語言攻擊為多。對這種行為如不及時糾正,或兒童通過攻擊行為而獲得滿足,則形成一種處理事物的行為模式,兒童變得逞強好鬥、動輒訴諸武力,易發展為品行障礙。
4、違抗。違抗指兒童脾氣暴躁、容易激怒、不服從、故意與父母或老師對抗,自己的過失卻責怪別人,喜歡報復等行為。
5、違紀行為。違紀行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的行為,如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縱火、偷竊等。
(1)說謊:一般說謊有兩類原因,應區別對待。大多數兒童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當他們做了一些不合社會或家庭規範的事,如打破了東西,學習成績不理想或不願克服困難去完成某事(如完成作業),他們就用說謊來應付。另一類說謊是為了獲益,如欺騙家長說學校要交錢,而拿去玩電子遊戲,這種說謊往往是從偶爾說謊獲得好處而發展起來,形成了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為獲益的說謊才構成品行障礙的症狀。
(2)逃學:兒童開始逃學多為貪玩,忘了上學,或因作業未完成,怕老師批評,還有的因厭惡學習、反抗家長或老師等原因,而背著父母不去上學。發展下去形成習慣,覺得在街上玩比上課愜意,而故意不去上學在外遊蕩或玩電子遊戲,發展成品行障礙。
(3)離家出走:在童年早期,常出自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出走,多數學齡兒童離家出走是因為在家自尊心受到損傷,學習成績不好.害怕家長懲罰或願望得不到滿足。如第一次出走後獲得滿足,出走行為問題得到強化則可多次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