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東晉
葛洪對當時流傳的外丹加以總結,著《
抱朴子》一書,將外丹分為
神丹、
金液、黃金三種,並稱金丹為藥,燒之愈久,變化愈妙,百鍊不消,畢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時外丹得到進一步發展,唐時臻於興盛,出現了
孫思邈、陳少微、
張果等煉丹家,服食外丹亦成為一種
社會風氣。然
外丹術難於掌握,多含有
毒性,故進入宋代後外丹漸漸衰微,這些煉丹術著作有非常多的物理化學知識,據統計共有化學元素六十多種,還有許多關於化學變化的記載。當然、這統計還不夠完整,因為不僅植物性、動物性藥物沒有列入,即使單從金石藥來看,恐怕也不止這六十多種。
原料
外丹原稱煉丹術。道教為避免其與
內丹相混淆,改稱外丹。這是以
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製取“長生不死”
仙丹"的一種實驗方術。丹砂和汞是煉丹的重要原料。據載,西漢成書的《
神農本草經》列丹砂為上品藥,已知其能化為汞;列水銀為中品藥,言其“熔化還復為丹。
貢獻
道教創立後,道士從方士手裡繼承了煉丹遺產,為製取“長生不死”藥的需要,遂發展為秘傳的實驗技術。雖然“長生不死”的主觀願望未能實現,但在千餘年的實踐中,卻積累了不少古化學知識。8世紀時,我國煉丹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近代化學的前驅。
歷史
秦漢時,我國金屬冶煉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醫藥學又提供了使用礦物類藥物以療病的經驗,由此可見,我國的外丹術最遲在秦代已經出現。在外丹著作方面,除現存的《
三十六水法》是早期水法煉丹的重要文獻外,尚有成書於西漢末、東漢初的《黃帝九鼎神丹經》一卷和《
太清金液神丹經》三卷。前者強調唯有服食金丹才能“與天相畢”,又記載煉丹注意事項。它對東晉道教著名煉丹家葛洪“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的金丹理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後者體現了早期煉丹中水法與火法並重,內養與外功結合的特點,其作“霜雪法”的生成物是合成氯化亞汞(甘汞Hg2Cl2)的最早文獻。
發展時期
漢晉南北朝是煉丹術的發展時期。東漢末魏伯陽撰《
參同契》,總結了已往的煉丹成就。如關於黃金的化學穩定性,水銀易揮發、又易與
硫黃化合,胡粉(
鉛粉)遇碳(C)可還原為鉛等。從世界化學史上來看,魏伯陽實為世界上最早的煉丹家。約與葛洪同時的煉丹家狐丘,其“九轉鉛丹法”是製取鉛丹(Pb3O4)的最早文獻,也是認識和實現化學上可逆反應的創舉。他的“鍊石膽取精華法”,用乾餾法從石膽(CuNSO4·5H2O)中提取硫酸(H2SO4),比8世紀阿拉伯國家製取硫酸要早五六百年。東晉道士葛洪的煉丹成就,集中反映在《抱朴子內篇》中。他總結了水法煉丹中金屬間的置換現象;記載了從砷化合物中提煉單質
砷的方法。雖然他未能對此生成物作出有關形質的描述,但他的方法確比西方國家一致公認的最早發明家13世紀的
日耳曼鍊金家馬格魯斯要早九百年。南北朝時,不少皇室大臣嚮往服金丹以致長生。梁道士
陶弘景自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歷經煉丹實踐,曾撰專著多種。雖已失傳,但歷代本草學援引了不少他的論述。以李時珍《
本草綱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類”為例共載有關藥物一百三十四條,引自陶氏《
本草經集注》卷二“玉石類”原文的五十七條,幾近半數。陶氏特別重視總結金石類藥物的產地、形質、分類、用途及療效,是其運用煉丹術成就於醫藥學的表現。
此時期製藥化學也隨著煉丹術的發展而臨床套用。東漢時為治外科皰瘍,曾以石膽、丹砂、雄黃、沯石、磁石合煉成“五毒藥”。葛洪亦用雄黃解毒;鹽水引吐、清洗瘡口。陶弘景則在醫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化學製藥的方法,且合藥治癰腫、惡皰、盅毒等。
極盛時期
唐代是煉丹術的極盛期。唐代皇室崇信金丹,雖有太宗、憲宗、大臣李道古等服丹致死的教訓,但煉丹術仍盛傳不衰,專題性、總結性論著大為增多。如玄宗時陳少微撰《靈砂七返篇》《九還金丹篇》,前者載:“光明砂一斤,抽出水銀得十四兩,含石氣二兩。”所謂“石氣”為“火石之空氣”,即丹砂加熱後產生的SO2,可見陳氏實驗所得水銀數字已與理論數據極相近似。說明初唐時煉丹實踐中的定量研究水平較之
狐丘又有所提高。後者“抽汞訣”設計新穎,方法簡便,收汞率高,是唐代“抽砂出汞”的新成就。另有楚澤編《
太清石壁記》三卷,載丹方三十餘種,其氯化汞的製取是對無機合成化學的重要貢獻。託名鄭思遠撰《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了煉丹見聞三十餘則,有的記錄了煉丹時發生的燒手、灼面,甚至引起丹房著火的現象,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藥的發明是與煉丹化學密切相關的事實。藥物學專著則有《金石薄五九數訣》《
白雲仙人靈草歌》《
丹方鑒源》等。晚唐梅彪撰《
石藥爾雅》,針對煉丹中藥物之隱名、異名、一物數名、一名數物等混亂現象予以清理,成為道教煉丹文獻中的重要工具書。
此時期製藥化學也有發展。道士孫思邈於大業(605~618)年間所制“
太一神精丹”(丹砂、曾青、雄黃,雌黃、磁石、金牙制“
砒霜”),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砒霜治
瘧疾的良方。歐洲到18世紀末才以砒霜治療瘧疾,比孫氏晚了一千年。《太清石壁記》則記錄用氯化汞(HgCL2)治疥癬、
內癰。唐末《
通玄秘術》總結了二十七個用於濟世療疾、辟寒除暑、絕谷休糧、取箭拔鏃的丹方。
漸次衰弱時期
宋代是煉丹術
漸次衰弱時期。以服食為目的的外丹術已很少有人問津,制煉黃金白銀的黃白術還在繼續,煉丹工具還有很大改進。如《感氣十六轉金丹》保留了“爐式”、“水鼎式”、“丹台式”諸圖。《
丹房須知》總結了以往丹房設備的經驗,並繪有“龍虎丹台”、“抽汞之圖”、“既濟爐灶”、“未濟爐”、“鎮定”、“壓石”(似研磨藥末用)六圖。而《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上卷繪有類似“冷卻”用的“水海”圖;又有“甑圖”一幅,表明對“火氣”的控制有所改進。下卷共有六十餘幅工具圖,有由“磁石餾罐”和五十兩甘堝子組成的“
蒸餾器”裝置,可用以“硃砂取汞”。
衰落時期
宋以後,煉丹術全面衰落,其有用的知識和技術,被歷代醫藥學家所繼承和發展,推動了中醫丹藥的發展。歷經元、明,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有師成子著《
靈藥秘方》,集丹方三十個,是道教晚期的珍貴醫著。據已故
張覺人先生介紹,現傳中醫丹藥的煉製有升、降、燒三種,丹藥的組成有硫化汞、氯化汞、氧化汞三類,皆由煉丹遺法
衍化而來,並長期成為
中醫外科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