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游魚是沙縣夏茂鎮節俗伴生的民間舞蹈,是一項與明朝洪武年間抗倭海戰有關的民俗事象,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遷居夏茂的江西人傳入,延襲至今。
夏茂古老民謠唱道:“正月裡來鬧魚燈,洪武兵馬到浙東。先行大將胡大海,殿後督軍常遇春”。講述的是明朝初年,將軍
胡大海領兵在浙東沿海抗倭,戰鬥中得到魚類神助,最終大敗倭寇的故事。此後,就有了魚神靈信仰,人們在每年春節以游魚燈為祭祀儀式,紀念抗倭事跡,祈求人壽年豐。
舞蹈特色
表演流程
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夏茂人或以自然村為單位,或以姓氏宗親為單位,組隊開展游魚競技活動。伴隨著富有節奏的鑼鼓聲,游魚隊伍開始穿梭在夏茂街巷和各村,魚燈所游之處,沿街百姓爭相燃放鞭炮煙花迎接。凡是當年主持游魚活動自然村村民的親朋好友,還必須擺上一桌小宴席,備一些點心,放一串鞭炮,給個紅包,迎接游魚隊伍進門添福,如有特別祈福或許願的人家,也可將游魚隊伍請進家裡表演,增添喜氣。但這魚兒進門卻有講究,必須要一對紅魚先進,魚頭先入,兩條魚碰一下嘴,在廳堂游弋一圈而後魚尾朝外,緩緩退出,有的莊戶人家還會將魚尾撕走一片,在自家的豬圈邊焚化,祈求自家的養的豬膘長得快。
表演形式
夏茂游魚表演形式以佇列變化和民間舞蹈為主,有走圓場、方陣、大營、一字長蛇陣、八卦迷魂陣、編籬陣、四角循、五梅花、單剪刀、雙魚鑽洞、雙魚相會、扎籬笆、月牙形、雙魚下洞、雙剪舞、雙聯舞以及雙魚上水、二龍噴水、鯉魚擺尾、雙魚爭食、鯉魚戲水、魚躍龍門、鯉魚搶珠等20種佇列演變套路,肢體動作套路頗多,包含在平、側、臥、翩、沉、浮等靈活自如的舞姿之中。樂隊4人,以鑼、鼓、鐵鑔、銅鈸等打擊樂器伴奏,緊跟著佇列變化改變器樂節奏。
主要道具
夏茂游魚的主要道具魚燈,以竹扎骨架色紙糊面製成,全長1.2米,直徑為40到50厘米,分魚頭、魚身、魚尾3節,可靈活轉動,中插竹竿為把手,魚肚內點紅燭。多以吉數16條魚組成游魚隊,分鯉魚和鱷魚各4對,游魚隊員陣容強大,必得30多人,分甲、乙兩組,甲組首先進場表演,乙組候場替補輪換。男穿白色或黃色漢服,系紅色腰帶,著布鞋;女穿紅色漢服,圍白色圍兜,著布鞋。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當代,在夏茂鎮每個村都能找出幾個會舞魚的人,但是會製作魚燈的人卻寥寥無幾。
保護措施
夏茂游魚項目保護單位:沙縣夏茂鎮農業服務中心。
2015年,夏茂鎮洋元村有兩個小村莊組建了舞魚隊,一個是萬坑村,一個是粉乾曲村。
2021年5月,沙縣區被列為全國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試點,隨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圍繞道德培育、文體娛樂、勞動實踐三個方面,精心設計特色活動項目,開設了小吃烹飪、游魚等150多個課程。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沙縣廣播電視台紀錄片《沙縣夏茂游魚——游來一年好福氣》入圍國家級文藝類大獎“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俗影像作品獎”。
主要表演
2013年2月16日,夏茂鎮舉辦游魚迎新春表演活動,由16隻“魚”組成的游魚隊伍,伴隨著鑼鼓聲,穿梭於大街小巷。
2018年3月2日(元宵節)晚,沙縣舉辦沙縣第三屆民間民俗展演活動,現場具有夏茂游魚表演。
社會活動
2018年5月29日上午,沙縣第一片區教研活動在夏茂中心幼稚園舉行,教研活動以“讓本土資源融入幼稚園課程”為主題。活動上,夏茂中心幼稚園的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夏茂游魚活動的歷史以及主題活動《游魚》的由來以及開展了《游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