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科-萊登晶體(Charcot-Leyden crystals)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科-萊登晶體
- 外文名:Charcot-Leyden crystals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5年
公布時間,出處,
夏科-萊登晶體(Charcot-Leyden crystals)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夏科-萊登晶體 夏科-萊登晶體(Charcot-Leyden crystals)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四分冊》第一版。
夏科-萊登結晶(Charcot-Leyden crystal, CLC)是以半乳糖凝集素-10(galectin-10, Gal-10)為不對稱單位的蛋白質結晶,呈六稜錐雙錐體,晶體細長,本身無色,未染色時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具有較強折光性。由法國神經病學家Jean-Martin Charcot於1853年首次發現。CLC在一定程度上被視作嗜酸性粒細胞的生物標誌。研究簡史...
1.肝臟損害 肝組織的早期病變為片狀或帶狀出血壞死,後可形成嗜酸性膿腫,其中心為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壞死組織碎屑或夏科-萊登晶體。在膿腫完全吸收區可見膠原纖維增生,個別部位可形成假小葉。故部分病人在臨床上可出現肝臟腫痛、肝功能異常。 2.皮下遊走性結節 皮下腫塊多見於胸腹部,初期邊界不清,水腫狀,以後逐漸萎...
(5)肺嗜酸細胞浸潤症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咳嗽、哮喘、肺部呈遊走性細胞浸潤等;痰中多有嗜酸性粒細胞與夏科-萊登晶體,外周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可高達40×10/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自20%~30%不等。血中微絲蚴多數陰性,抗微絲蚴抗體滴度高,IgE水平高。用乙胺嗪治療有效,治療者不但症狀緩解,且可出現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