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並殖吸蟲病

斯氏肺吸蟲病(paragonimiasis skrjabini)又稱四川並殖吸蟲病,是由斯氏肺吸蟲(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人體所致,其蚴蟲在體內各處遊走,引起皮下組織器官的炎症性、壞死性、過敏性、囊腫性病變。臨床特徵主要為皮下遊走性囊腫性結節。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潛伏期多數為3~6個月,以蚴蟲移行症為主要臨床表現。
1.肝臟損害  肝組織的早期病變為片狀或帶狀出血壞死,後可形成嗜酸性膿腫,其中心為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壞死組織碎屑或夏科-萊登晶體。在膿腫完全吸收區可見膠原纖維增生,個別部位可形成假小葉。故部分病人在臨床上可出現肝臟腫痛、肝功能異常。
2.皮下遊走性結節  皮下腫塊多見於胸腹部,初期邊界不清,水腫狀,以後逐漸萎縮,界緣清楚,直徑多數在3.4cm,偶見10cm。局部可有隱痛及瘙癢,單個或多個聚集,具遊走性,此起彼伏。
3.肺部症狀  蟲體在肺部病變與肝臟基本相同。病人可有咳嗽,痰中帶少量鮮紅血絲,胸腔積液時胸水草黃色或血性,內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
4.其他部位症狀  蚴蟲移行至腦部時,可出現頭痛、嘔吐、癲癇、腦膜刺激征,蛛網膜下腔出血,但較衛氏肺吸蟲少見;其中多數伴有腦部症狀,如視盤水腫、充血、單側眼球突出、眼瞼閉合不全、視力下降、瞼下垂、復視等症狀。小兒可有肺吸蟲性心包炎,常有心慌、氣促、咳嗽和水腫等。X線、B超、CT或心電圖檢查可提示心包積液,部分出現縮窄性心包炎。

用藥治療

同衛氏肺吸蟲病,吡喹酮和硫氯酚療效似不及衛氏肺吸蟲病。心包積液者在藥物治療同時行心包腔穿刺抽液;心包縮窄者應及時做心包部分切除術。應加強基礎護理,特別對於胸腔積液、肝損害、腦部症狀和心包炎的患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藥物療效反應,必要時進行適當處理。

飲食保健

百部草半斤,水5斤,煎至1斤,過濾,熬成膏。加蜂蜜2兩,攪勻,裝罐。每次開水送服3匙,早晚各1次。
鴉膽子仁,去殼,每次10粒,裝入2個膠囊內,用開水吞服。一日3次。可服2-3周。

預防護理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革除生食、半生食溪蟹、蝲蛄及飲用生溪水等不良習慣。徹底治療病人和病畜,捕殺對人類有害的保蟲病主。改變隨地吐痰及大便習慣。飼養家鴨或繁殖鯰魚以消滅第一中間宿主,可切斷轉播途徑。

病理病因

斯氏肺吸蟲成蟲蟲體狹長、兩端較尖,略成梭形。大小(11~18.5)mm×(3.5~6)mm。皮棘以單生為主,呈鑿狀形。腹吸盤略大於口吸盤,位於體前1/3。卵巢分支細長,位於腹吸盤之後。睪丸呈分支狀,位於體中後1/3處。蟲卵橢圓形,稍不對稱,大小不一,卵殼厚薄不均,內含1個卵細胞和9~12個卵黃細胞。
生活史與衛氏肺吸蟲相似,第一中間宿主主要是溪蟹,終宿主為果子狸、犬、貓、豹等,猴、犬、大鼠和兔已實驗感染成功。人是異常宿主。見圖1。

疾病診斷

主要與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皮下腫瘤等鑑別。衛氏與四川並殖吸蟲病鑑別要點見表1。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血象: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但痰、糞及活組織檢查找不到蟲卵。
其他輔助檢查:
X線胸部檢查可見較淡的斑片狀、出血性、炎症浸潤陰影,持續較短暫;罕見囊腫陰影。

併發症

可並發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及液氣胸,嚴重者可出現截癱。

預後

斯氏並殖吸蟲較少侵犯腦部,童蟲壽命較短,較易恢復,後遺症少,故預後佳。

發病機制

因人體並非四川並殖吸蟲等的適宜宿主,所以在體內不能發育成熟,其童蟲到處游竄,以尋找適宜的寄生場所,引起皮下組織、肺、腦、肝等臟器的損傷和病變。其主要病變為片狀或帶狀出血壞死灶,蟲體竄行所形成的隧道及酸性粒細胞性膿腫,有時在病灶中找到童蟲,但從未發現有蟲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