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夏宗彝
- 字號:清光緒五年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出生時間:1848
- 去世時間:1919
夏宗彝的祖先在太平軍攻克紹興時被鎮壓。同治年間,他以“難蔭”做了縣丞。後來他中舉後,又花錢捐了個知縣,發往江蘇候補。到光緒初,夏任金壇知縣,在任數年,據說有能員之名,一是催科報最(即優等),年年收足賦稅;二是會斷官司,凡是他定的官司,很少遭上司駁回。他還重修了金壇縣誌。於是金壇任滿後他被調任吳江縣知縣。這裡當時駐有省、道、府署等許多衙門,做這裡的地方官,“不難於治民,難在長官之趨承,巨室之周旋”。但夏宗彝治理二年多,敷衍自如,肆應鹹宜。他在此還修了《吳郡志》。接著,他花錢捐得了一個湖北督糧道,升為道台大人了。但他剛上任就遇上了麻煩。
找麻煩的是他嬸母。他嬸母寫了狀紙告到湖北,呈詞上有“冒死為生,輕犯國家之憲典;弟終兄及,實乖人道之大防”。具體是指控他冒名頂替做官。湖北接到控告後,由按察使審理,他履歷上未見什麼漏洞。正在這時,北京朝廷中有一御史也公開“露章劾之”,在朝廷上把這件事情抖露出來了,驚動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湖北便順水推舟,說夏剛到湖北,我們對他的情況不了解,他籍貫是浙江,工作長期在江蘇,此案由江浙審理為好。清廷認為有理,於是將此案發交江、浙審理。江、浙見皇太后、皇上過問此案,自是不敢怠慢。
真相不久便大白於天下:原來:在這個夏宗彝本名叫夏祖彝。另有一位夏宗彝,是其堂兄。襲“難蔭”當縣丞,應鄉試中舉人,捐銀子補知縣,都是這位堂兄的事。而夏祖彝一向以布衣身份游幕當師爺,因此對官場上的事很熟悉。且說其堂兄捐得知縣後,興沖沖地去江蘇報到,但未到任便染病死了。夏祖彝聞訊後,馬上請人向其母親做說客,說是已經花了那么多錢,就此發喪註銷,豈非白白損失巨大?倒不如由夏祖彝冒名頂替,前往赴任,不僅全部損失可以追回,而且連宗彝留下的兒子也有指望。同時又答應終身奉養嬸母和侄兒。老太太小算盤一打,覺得這主意不錯,於是悄悄處理過兒子的喪事,讓冒牌夏宗彝前赴江蘇。倒是真夏宗彝留下的遺孀,痛丈夫之實亡而名存,竟抑鬱而死。
當金壇、吳縣知縣的便是假夏宗彝(後來事情弄清後仍叫夏宗彝,不再恢復原名)。他是游幕出身,做起縣太爺來,自然得心應手。其嬸母為何多年以後要告他呢?原來事情壞在他的同學身上。他偷梁換柱的情況,同學是知道的。而他蒞任之初,也確實內向嬸母、外向同學,不斷給予接濟。但時間一長,就淡薄起來。這位同學火了,就唆使其嬸母告狀,並通過關係賄買了御史出頭彈劾,於是事情就鬧出來了。事情查清後,夏宗彝只好認罪。但大概他上下打點到位,為他說情的人也很多,朝廷對他從輕處罰,只以“品行不端”,從道員降為同知。(見《光緒朝實錄:光緒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