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摒棄傳統的關於中國上古文明與夏商周歷史觀的既有成見和大一統的意識形態,本著考古材料、歷史史實和神話資料給出的線索,提出一系列大膽而新穎的見解,重新建構了中國上古史發展的脈絡與綱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認為,盤龍城是代表殷商之前的本土古國,其諸多文化因素在被殷商征服後融入到殷商文化的脈絡里古雲夢大澤周邊之洞庭澧陽和漢北地區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是中國早期文明的搖籃,從屈家嶺到盤龍城是一脈相承的先楚文明,其地位類似於兩河流域的蘇美爾。
郭氏認為,從世界史的背景來看,亞非地區早期原生文明的發生地,都在北緯26——32度之間的
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而32度以北地區的文明化時間則較晚;同時,農作的發祥地與大文明的發生地,皆是在同一個大的自然區域內。以此觀之,主要流經溫帶地區的黃河流域不太可能是原生文明的發生地,而更象是文明擴展時代不同生活方式族群來往的交通要道。文獻所載之“中原”,反映的是周秦漢唐之際人們的地理觀念;若溯及更早時代,從純粹自然地理而言,中國之“中原”,應指以
大巴山和大別山為西、東界的寬闊平原地,北緣到黃河南岸,而南邊經漢江中下游江漢平原,直達澧陽和洞庭平原。從考古文化發展來看,中原之源更可溯及長江中游。該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從彭頭山和皂市下層,到湯家崗和大溪,再到屈家嶺和石家河,下迄盤龍城,構成了一脈相承,以自主內生髮展為主的完整脈絡。該地區一直致力於發展稻作農業生活方式,在屈家嶺、石家河時期相繼進入
銅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出現了以雲夢大澤和江、漢、澧諸水為樞紐的連城邦國和交換貿易網路,從而開啟了東亞最早的文明化進程,其情形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非常相似,年代亦相同。
作者認為,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將“中原”之北界,拓展至豫西南和豫中地區,最北達到黃河南岸,這種鄂豫文化趨同格局一直延續至二里頭——盤龍城時期。
對於盤龍城與二里頭、鄭州和
偃師“商”城(下簡稱“鄭偃”)的關係,一般認為盤龍城是“商人南土”。但是,郭氏卻認為,在今日的發現中,盤龍城是同時代規模最大最豐富的城邦,且在諸多方面與同地區石家河文化有繼承關係,故不能將其視為二里崗文化傳播的結果,商人南土的說法不能成立,盤龍城應是當時最大集權政體國文明的中央。這大國或稱為“商”、或有別的自稱,但這就是符合北方殷墟建都前的“商文明”,《楚辭》和《越絕書》里的湯是此地的英雄,當時石家河古城衰退而盤龍城興盛,或許恰恰正好是湯克夏故事中所隱藏的現實,是楚這個大文明中的“商”或“湯”的朝代階段,或謂之為“南商”,其影響力的北界到達鄭州。所以,鄭偃為此文明之北界,而非中央。
在距今3500年後,北方族群來到殷墟建都,大約又再過了百年,打敗盤龍城而自立為“商”,並且逐步將“南商”的故事與自己的家譜合併,以此強調“殷宗”政權的正統性,以及對於本土政權的傳承。自此,原本存在於江漢流域的古老文明,淹沒於後世文獻之中。
郭氏認為,這類例子在世界史中很多。失敗者的神史往往變成勝利者的光榮歷史。在西亞,比蘇美爾文明起源晚的巴比倫亞摩利北方人也借用了蘇美爾人的歷史,將蘇美爾的先王寫成自己的聖王,以與自己的歷史合併;後來西臺人再次借用巴比倫的歷史,於是兩族歷史便再次合併,以至於其先王的傳記越加複雜化,直至現代通過考古發現和研究才逐漸還原這一歷史真相。中國北方族群勝利後,不僅掌握了南方的領土和資源,同時也掌握了他們原來的文明成就、英雄故事。郭氏強調:“發展在同一的天地間的東西方文明,其實有很多相通之處。”
目錄
上編、多元文明與集權之濫觴
導論
壹、殷商文明的淵源問題
一、學界對殷商文明淵源的論辯
(一)中原說
(二)東來說
(三)西北說
(四)北來說
(五)東北說
(六)東南說
二、殷商文明多元的成分與整體化的趨勢
三、鄭偃與殷商文明的相異性
(一)出土兵器的情況及類型
(二)禮器類型及紋飾
(三)製作禮器的材料
(四)神獸崇拜
(五)王冢形狀
(六)殉人和人牲
(七)人牲民族的屬性
(八)馬車的出現
(九)甲骨金文的出現
(十)鄭偃和殷墟地的地理及路線關係
(十一)總結
貳、中原青銅早期的文明淵源
二、江河之間青銅早期文化的背景
(一)新石器時代江北的農產演化及傳播
甲、原始黍、稻農作區域,以及稻作北傳的趨向
乙、沿海線
丙、淮河線
丁、漢水支流線
戊、河南新石器末期到青銅初期稻作的情況
(二)新石器南北文化的傳播方向及路線
甲、文化北傳和人門北移的趨勢
乙、沿海線
丙、淮河線
丁、漢水流域線
(三)總結
三、“雲夢澤的蘇美爾”:江河聯合城邦國家文明之形成
(一)長江中游新石器、青銅之際文化概述
(三)漢水古國的社會生活
甲、考古文化類型
乙、灌溉與洪水防禦
丙、農耕社會信仰、共同祭禮與神權
丁、聯合城邦國家的統一性
戊、人口擴展與開拓河漢平原
己、漢水人開拓河漢平原的北界
(四)漢水古國的繼承者
甲、石家河全滅之說
乙、石家河文化變遷史實背景
丙、漢水古國文明的再興與繼承者
(五)“中原”定義為“江河中原”的概念
四、江河中原:青銅早期的南北關係
(一)二里頭農產
(二)“二里頭類型”:文化的地理範圍以及發祥地的問題
甲、江河中原青銅早期文化的共同性
(三)江漢與鄭洛地區的資源來源問題
甲、農作物和生活物品
乙、玉料和綠松石
丙、金屬料
丁、總結
五、盤龍城與鄭偃:鄭邑的南土或荊楚的北土
(一)商人南土之說的矛盾
(二)盤龍城與早期漢水古國的關係
甲、文明的傳承與信仰的演變
乙、器型的傳承與演化
丙、鑄銅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丁、建築的傳承
戊、喪禮的傳承
己、總結
(三)盤龍城考古類型:殷商之前“先楚”文化的範圍
六、三代、三苗、九黎與荊楚:文獻的蛛絲馬跡
(一)閱讀屈原的疑難
(二)傳世正統歷史中的蛛絲馬跡
甲、五帝的故事
乙、夏的傳說
(三)殷商集權與古楚文明的衰落階段
甲、殷商滅楚:漢北考古的反映
乙、殷周滅楚:甲骨金文的線索
(四)萌芽與沒落:零散出土遺物之隱意
(五)總結
餘論:殷商之前幾種江河文明的範圍及其國家化的程度
(一)青銅早期先楚、先吳、先越、先蜀文明的範圍
(二)鄭邑、偃邑在江河大文明的角色
參、青銅早期西北文化的歷史意義
一、夏為西北古國說的矛盾
二、夏墟陶寺古國
(一)陶寺來源問題與汾河流域地區的特質
(二)陶寺銅器來源的問題
(三)陶寺出土南方文化的遺物
(四)陶寺古國興廢與氣候變化
三、黃河北游“先戎”類型的族群
(一)陜北出土玉器之謎
(二)牙璋起原之謎
(三)上古文明與“先戎”掠奪集團
四、二里頭:邊界地區的城堡
五、總結
肆、殷商文明形成與東北青銅早期文化的角色
一、東北文明的獨特性與文明之間的來往
二、夏家店彩陶之謎
三、東北金屬器與青銅文明的形成
(一)夏家店早期金屬器
(二)東北鑄、鍛技術的與金屬料來源
(三)多元族群的流動區
四、殷墟建都以前的東北及太行山以東之華北地區
(一)遼西地區
甲、本土製造與南北交易的問題
乙、最早的族徽銘文
(二)冀北劉家河
(三)河北平原與周圍地區
(一)文字的屬性問題
(二)長江、淮、漢流域早期文字雛形
甲、早期江淮文字
乙、早期江漢文字
丙、“祖”形之索隱
丁、“神”字來源之謎
戊、江河地區早期符號──兼談眼形符號之謎
己、青銅早期時代幾種線形文字的出現
庚、總結:長江流域為早期文字的發祥地
(三)黃河流域早期文字元號比南方晚出
(四)東北文明的因素
(五)河北台西文字元號
(六)長江中游文字傳承的疑問
五、殷商文明的多元性、語言屬性、文字系統
六、結語
餘論二、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
導論
一、十日系統的文化屬性
二、學界針對日名問題的論辯
(一)生日或死日
(二)社會中的分組標誌
(三)占卜選日
(四)死後卜選與生人已有日名的矛盾
三、探究日名的基本原則
(一)生人日名與日名廟號的區別
(二)不同受祀者的十日祭名
四、喪事中日象的隱義
(一)殷人十日信仰和十日一旬的時間概念
(二)殷人拜日觀念
(三)日象和日名在喪葬信仰中的作用
(四)從入地到乘日升天而賓於帝——兼論“賓於帝”卜辭的隱義
五、生人日名的問題
結語
中編、政權承前啟後:殷周王家的關係
導論
壹、出土史料中的商周王室關係
一、商末周初考古文物的相似性
二、語言、文字與家譜的紀錄
三、殷周禮制
四、殷商甲骨卜辭中的“周”
貳、傳世文獻的蛛絲馬跡:伯夷叔齊的故事索隱
一、《伯夷列傳》為經學難題
二、夷齊傳說的核心演變
三、伯夷齊故事的社會歷史背景
參、從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關係
一、鳳雛村甲骨文的屬性問題
二、異地的文化傳承
三、異氏、異姓和異族概念之區分
(一)周原卜辭的“王”是周王
(二)孤竹墨胎氏傳統中屬於殷人
(三)周姬氏:何以同類的殷王親戚不屬於殷人?
四、文王立殷先王宗廟的問題
(一)殷商親屬祭祖制度
(二)“多生”的身份
(三)文武帝乙宗廟的神主問題
(四)周武王日名和帝號的發現
五、“ 周方伯□”的釋讀問題
餘論
一、殷周王室的傳承
二、從殷周政變背景讀宋微子開故事
三、周原政權中央的特殊性
下編、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
導論
壹、商周文獻類型及歷史記載的萌芽
一、甲骨刻辭
二、青銅明器之銘文
(一)族徽
(二)祭祖
(三)被賞賜後祭祖
(四)賞賜之禮與祭祖之禮
(五)祭禮記錄與具體的歷史背景
(六)西周中期後銘文的“歷史化”
(七)散氏盤
(八)總結
三、簡冊
(一)甲骨卜辭里的“冊”
(二)青銅器銘文里的“冊”
(三)西周晚期“禮冊”內容之發展
(四)總結
貳、歷史時間觀念之形成芻議
一、自然時間與歷史時間的觀念區分
二、商代文獻中的歷譜
(一)年
(二)歲
(三)祀
三、周代文獻中的歷譜
(一)祀
(二)年
四、總結
參、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
一、作冊
二、史
(一)史
甲、殷商文獻
乙、西周文獻
丙、傳世的先秦文獻
(二)內史
(三)大史
甲、殷商文獻
乙、西周文獻
丙、傳世的先秦文獻
(四)御史
甲、殷商文獻中的“御史”
乙、釋“御”
丙、兩周及傳是文獻中的“御事”
三、總結
餘論
作者簡介
郭靜雲(Olga Gorodetskaya)希伯來人,1965年秋分出生,俄羅斯科學院史學博士。現任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兼任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專長先秦歷史與文獻考證,和考古學、古文字研究等。目前已發表中文論文三十餘篇,領域關涉殷商信仰、出土文獻、古文字、先秦思想與經學研究等。另有外文論文三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