夋(中國漢字)

夋(中國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作為“酸丶痠”的二簡字,後停用。

夋,中國漢字,一般是指行走遲緩的樣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夋
  • 拼音:qūn
  • 注音:ㄑㄩㄣ
  • 部外筆畫:4
  • 總筆畫數:7
  • 部首:夂
  • 鄭碼:ZSOR
  • 五筆86:CWTU
  • 倉頡:ICHE
  • 五筆98:CWTU
  • 四角號碼:23407
  • Unicode:U+590B
  • 筆順編號:5434354
  • 筆順讀寫:撇折、點、撇、點、撇、橫撇、捺
基本詞義,古典速查,古籍解釋,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夋字骨刻文演變: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組詞:夋夋
方言:◎客家話:[海陸豐腔] zun1;[客英字典] zun1;[台灣四縣腔] zun1;[梅州腔] zun1
英文:to dawdle; the emperor Yao's father古韻廣韻:七倫切,上平18諄,qūn,臻合三平諄清
夋
康熙字典解釋:【醜集下】【夊字部】夋;康熙筆畫:7;【廣韻】【集韻】七倫切,音逡。
說文:行夋夋也。又子峻切,音俊。
綱目·冠編帝俈一名夋。

古典速查

①《古文字詁林》:05冊,第48部,夊部,2
②《故訓彙纂》:459|0537.5
③《說文解字》:編號3345,第05卷下,夊部第2字
④《康熙字典》:頁245第03
⑤《漢語字典》:卷2頁0868第12
⑥《辭海》:卷3頁3510第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𠀤七倫切,音逡。《說文》行夋夋也。
子峻切,音俊。《綱目·冠編》帝俈一名夋。

詳細解釋

行走遲緩的樣子。
如:夋夋。
指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即帝夋,尊稱帝嚳。他是黃帝曾孫少昊(玄囂)之孫、蟜極之子。公元前2437年—公元前2367年在位。
人名用字。
紫燕的叫聲。
夋夋,相當於現的“吱吱(聲)”。
同“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