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

漢語字典

字典是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書。在西方,是沒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國獨有的。 字典收字為主,亦會收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為了配合社會發展需求,詞典收詞數量激增並發展出不同對象、不同行業及不同用途的詞典。隨著吸收百科全書的元素,更有百科辭典的出現。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傳統工具書都開始試水數位化 ,詞典APP也問世,現在也出現了以漢語字典為名稱的漢語查詢套用軟體。

基本介紹

  • 軟體名稱:漢語字典 
  • 開發商:zhizhangcom
  • 軟體平台:百度手機助手
  • 軟體版本:3.1.4
  • 更新時間:2014-12.19
  • 軟體語言:簡體中文
  • 軟體大小:2.34MB
  • 軟體授權:免費
歷史,字的排序,套用介紹,

歷史

東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爾雅》,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
1190年,即西夏乾祐庚戍二十一年,党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併。
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馬禮遜在倫敦時候,曾經得到一名中國人的教導下學習一年漢語,抵達廣東後,曾翻譯《三字經》及《大學》,並且編寫過漢語語法書籍,所以對中國文化及語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華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紅樓夢》和《論語》的例句。《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1844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1847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1866年,德國傳教士羅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兩卷本的《英華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雙語字典。羅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傳福音,於1853年成為香港的中國福音傳道會的主要負責人。他曾編寫過《英話文法小引》及《英華行篋便覽》。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如今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型,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四 造字及組成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台灣等地仍可見到。
如今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規範,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五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型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以溝通為主,幫助對文字的理解及翻譯現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兩大功能分別是:功能
以知識為主,針對某事物來尋獲知識

字的排序

中文字是表意文字,排列方式正是根據部首。部首在許慎創立時,共有540個,後來不斷歸納淘汰,《辭源》中的部首隻剩下240餘個,到了《漢語大辭典》只有200餘個。在1925年之後,部分中文字典開始使用由王雲五發明的四角號碼檢字法,而大部分現代漢語字典的字詞卻跟據國語音標來排列的。

套用介紹

漢語字典app套用軟體收錄了2萬多個漢字及詳細解釋,集注音、拼音、筆畫數、部外筆畫、釋義於一體,還支持漢字、拼音、部首、筆畫數等強大的搜尋方式及離線查詢、漢詞釋義。打開手機翻譯軟體,輸入法文單詞,螢幕上會呈現一個卡片,上面有單詞的中文翻譯、例句、短語搭配等內容,可視可聽。查詢過的單詞還可以被記錄下來,軟體會根據遺忘曲線,提醒使用者回憶。如果只記得單詞中間的幾個字母,也可以查詢到相應的單詞信息。讓大家覺得麻煩的事不再麻煩,方便的事變得更方便。漢語字典在搜尋上,漢語字典擁有拼音檢字及部首檢字等適合各類人群的搜尋習慣,拼音檢字按照字母檢索來排,部首檢字按照部首筆畫來檢索,還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服務。“比如為個人量身定做學習系統,提供個性化服務等。讀者的檢索過程,也參與到詞典的個性化數據採集中。通過查詢行為,可以了解用戶的學習軌跡、閱讀習慣,再根據這些內容,實現後台服務升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