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禍

士禍是指朝鮮成宗以後開始作為新政治勢力而登場的“士林”受禍的一連串政治事件。

燕山君以後到朝鮮明宗為止,先後發生戊午士禍(무오사화)、甲子士禍(갑자사화)、己卯士禍(기묘사화)、乙巳士禍(을사사화)四次士禍。士林雖然遭受一連串士禍,但還是在16世紀中葉以後完全主導了政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士禍
  • 外文名:사화
  • 解釋:指朝鮮成宗以後開始作為新政治勢力而登場的“士林”受禍的一連串政治事件
  • 事例:戊午士禍、甲子士禍、己卯士禍、乙巳士禍
經過,戊午士禍,甲子士禍,己卯士禍,乙巳士禍,主要影響,

經過

戊午士禍

為了編撰《成宗實錄》而收集史草之際,金馹孫將他的老師金宗直所作的《吊義帝文》收入史草。以此為藉口,1498年由李克墩、柳子光等主導而發生士禍,是為戊午士禍。《吊義帝文》是哀悼被項羽廢位的楚國最後一個王義帝的一篇文章。金宗直通過這篇文章反映出世祖繼承王位違背儒教名分的士林認識。因此,不僅已經死去的金宗直,他的門人大部分都因此受禍。因為是肇始於史草而發生的,所以也被稱為“戊午史禍”。
戊午士禍是各種原因疊加而發生的,如金宗直一派和勛舊派之間的傾軋、勛舊派和負責人事權的“政曹系”老成大臣針對士林和言官挑戰的回應、對三司作用增大的一種制裁措施、弘文館言官化以後所引發的政治構造變化、因國王和宰相的團結而產生的反動,等等。

甲子士禍

甲子士禍是1504年在《經國大典》的法律運用變質、以凌上或不敬罪的罪名鎮壓臣僚的過程中圍繞燕山君生母廢妃尹氏賜死問題而發生的事件。由於有為廢妃尹氏報仇的性質而擴大了範圍,在士禍中被處死的人相比戊午士禍大幅增加。以此為契機,作為新舊宰相的勛臣被除掉了,並對已在戊午士禍中受罪的人又加上了罪。剩下的士林也被驅逐了。通過這一事件而建立起名副其實的燕山君親衛體制。此後,燕山君通過停止經筵、革除弘文館和司諫院等措施,大幅縮小了言官的輿論功能,全面起用宮禁勢力和戚臣勢力,露骨地表現出了荒淫的傾向。
經過兩次士禍,君主失去了應有的君道,通過革除舊章法制,臣權極度萎縮,君臣權力關係隨之破裂。此後隨著臣僚主導的政治運營的展開,儒教政治和君臣權力關係的破裂伴隨著更加徹底的儒教理念和名分的反映,最終成為了重新確立王權地位的因素。

己卯士禍

己卯士禍是1519年洪景舟南袞沈貞等依據中宗密旨逮捕並拘禁趙光祖、金淨、金湜、金絿、尹自任、朴世熹、朴薰、奇遵等的事件。加諸他們的罪名是結成朋黨以排斥政治立場不同的人物,以及率領後進肆言無忌。從趙光祖賜死開始,新進士類受禍,士林勢力因而大為萎縮。士林推進的大部分政策也被革除。己卯士禍以後就執行了恢復被削勛的靖國功臣的爵位、革除賢良科、廢止鄉約等措施。
從政治權利的側面來看,己卯士禍是在摸索王權、宰相權以及言官權三者間相互牽制、均衡的過程中,言官權過於膨脹而使王權、宰相權大舉反擊的事件。其中,政治結構的新局面是,與王位繼承相關的王權的性質變化、加強郎官權的政治力量、強化與擴大言官權而造成的對宰相權的牽制力的擴大。
己卯士禍以後,南袞、沈貞、金安老等權臣先後執政。但在1538年,以主張疏通“己卯名賢”的儒生階層的上疏為契機,己卯受禍人大部分被疏通並被敘用,由此開始重新起用士林。

乙巳士禍

到了中宗末期,圍繞中宗的後嗣而產生衝突,就是後來即位為仁宗的王世子-章敬王后-尹任方面與後來即位為明宗的慶原大君-文定王后-尹元衡的衝突。前者稱大尹,後者稱小尹,大尹、小尹的衝突圍繞種種問題而更加尖銳地對立,在王位繼承過程中,引發外戚干政。結果仁宗在位僅8個月就去世,十二歲的明宗即位。明宗年幼,故由文定王后垂簾聽政,弟弟小尹尹元衡一派由此掌握了政權。
乙巳士禍發生於1545年。在這場士禍中,小尹尹元衡一派為了除掉大尹尹任一派而提出的口實是所謂的“擇賢說”。擇賢說主張仁宗的後嗣不是明宗,而要從成宗的第三子桂城君的養子桂林君李瑠或中宗的第六子鳳城君李岏中選擇賢人。結果,李芑、尹元衡、鄭順朋、林百齡、許磁在接到文定王后密旨後,主導了對尹任、柳灌、柳仁淑等的彈劾。
乙巳士禍以後,告變與獄事仍層出不窮,如1547年9月良才驛壁書事件、1548年2月的史官安名世受禍事件、1549年4月受乙巳士禍連累的李若冰之子洪胤逆謀事件等。此後尹元衡、李樑等主導的戚臣政治持續,士林暫時氣勢受挫。乙巳士禍雖然是外戚之間圍繞王位繼承的衝突,但雙方都有士林加入,這點表現出了與之前的士禍所不同的狀態。
1565年4月,文定王后去世,尹元衡隨即被驅逐,新局面隨之展開。以儒生階層的上疏為基礎的公論被提起,同時也實現了對乙巳受禍人的放還、職牒還給、懲罰普雨、尹元衡、革除兩宗禪科等。三司言官的輿論和儒生階層的草野輿論都被容納為理所當然的公論形成層,成為慣例。緊接著到了宣祖時期,士林完全主導了政治。

主要影響

從政治勢力的角度來看,通過反覆的士禍,勛戚和士林的矛盾最終歸結為士林主導政界。另外,在政治運營方面,隨著三司的言論和儒生層的草野輿論被容納為公論形成層,這種變化成為了慣例。從政治權力的角度來看,最終形成了君臣權力關係的相對化、王權任意支配領域的縮小和制度化以及君臣共治的傾向。
另外,政治勢力由勛戚被替換為士林,經過反覆的士禍和臣僚主導的反正,重構了朝鮮初期以來的君臣權力關係,這個事實值得注目。也就是說,在權力關係中,抑制任何一方絕對化而演變為“專制”或“權臣”的傾向,形成了以相對性為前提的新的君臣權力關係。總之,朝鮮初期絕對的、垂直的君臣權力關係到16世紀後半期重構為相對的君臣權力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