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頭村(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江根鄉壩頭村)

慶元縣的壩頭村(又名壩川),位於慶元縣江根鄉東南部,建置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地處偏僻,文化歷史悠久,至今保留著許多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壩頭曾經叫做壩川,因村內壩頭溪中有多達六座石壩而得名。壩頭村旁有一條十三米寬的全鄉最大的溪流,至村尾700餘米長,拐了一個半月形的大彎,村莊就在這個大彎裡面。溪流由於落差較大,於是祖先們就在溪中選址修建大壩。壩頭村地名的由來也與其村民世代傳承的發達的石匠工藝不無關聯。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壩頭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壩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慶元縣江根鄉東南部
  • 人口:750人
  • 地名由來:壩頭溪中有多達六座石壩而得名
農業生產,特色民俗,農曆六月趕廟會,紡車、織機,馬燈,地圖信息,

農業生產

江根鄉壩頭村位於慶元縣江根鄉壩大二級戰備公路浙江段接入口,距鄉政府所在地江根村1公里。下轄9個生產小組,有224戶、750人,黨員21人,耕地面積507畝,林地7437畝,2009年人均收入4065元,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村民收入以高山蔬菜、食用菌、外出務工為主。

特色民俗

農曆六月趕廟會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江根鄉壩頭村的村民都有趕廟會的習俗。所謂的趕廟會,主要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吳茂七的古代勞動人民。
據當地村民介紹,吳茂七是吳姓的遠祖,人們尊稱他為茂七公。他身強力壯,勤勞勇敢,開山造田,植樹造林,築路修橋,深受村民愛戴。相傳在一個雷雨交加的下午,吳茂七正在田裡用牛耕地,回家時被暴漲的河水擋住去路,耕牛過不了河,他遂背牛過河。為紀念吳茂七的神勇和功績,其後人規定每年的農曆六月初,都要舉行這種紀念活動。
在這一天,壩頭村的村民們都來到青田庵,庵裡面人山人海,人們敲鑼打鼓,舞獅子,耍龍燈,放鞭炮,場面十分熱鬧。與此同時,村民們還敞開屋子大門,家家戶戶都要拿出自己豐收的果實,作為貢品擺上,以示自己的勤勞和豐收的景象。

紡車、織機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紡車、織機等民間生產、生活用具大多已消失。但在壩頭村,不少農家還保存著紡車和土製織布機。
在75歲葉水銀老太的院子裡,四五個老人圍坐在一起,忙著搓麻、紡線和織布,院子銀梭翻飛。據葉水銀老太介紹,紡麻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專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用紡車紡成細線後,再上織機織成布,最後染好顏色。這樣織出來的布,比機器生產的“洋布”牢實,耐穿耐用。70多歲的吳義珠坐在紡車旁說:“這個東西現在很少,上代祖先傳下來,年紀高一點的會(紡),下一代不會(紡)了。”

馬燈

馬燈是民間文化的一種。由於地方風俗不同,馬燈的製作、表演風格也不一樣。壩頭村的馬燈就獨具特色,煞是好看。
據介紹,壩頭村的馬燈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逢年過節村民為了討吉利保平安,組織人員挨家挨戶進行表演。馬燈一般是由6人組成,一紅一白兩匹馬,四盞燈。白馬為男,紅馬為女,燈為各種形狀的花燈,中間為點油燈。
在表演時,曲調唱的是山歌調,詞是臨場發揮,見什麼唱什麼。在壩頭村一吳姓的大宅院裡,記者有幸觀看了一回這種原汁原味的馬燈。
馬燈表演開場子白:“馬燈來到府堂上,四面朝廳大府堂,上有琉木椽銅瓦蓋。左邊畫著張果老,右邊畫的八仙神,畫得麒麟對獅子,畫得鳥雀對鳳凰。”
馬燈在表演時,有進場詞、結尾詞、中間有舞段。隊形用得最多是編交叉,打圓場。據悉,壩頭村的趕廟會、土製織布、觀馬燈等這些民俗文化是該館在民間藝術普查時發現的,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已越來越不為人所知。有關人士呼籲:民俗文化是人類勞動的共同成果,亟須世人關注和保護。

地圖信息

地址:麗水市慶元縣三二九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