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宮(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壩頭龍鳳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壩頭龍鳳宮;台灣省苗栗縣後厝鎮龍鳳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鳳宮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無
簡介,史料記載,龍鳳宮慨況,

簡介

壩頭龍鳳宮位於山腰至塗嶺公路中段、壩頭溪中游北岸鳳山村下墩自然村,水陸交通方便。廟依壩頭主山鳳山建築而成,位於依山走勢急轉直下的草埔尾坡下平原,背山面水,山上草木青青,溪中流水潺潺,交相輝映,景色宜人,是一旅遊攬勝的極好去處。“龍游壩水神靈濯,鳳舞阿山聖德高。”一語點出了附近民眾對龍鳳宮的敬仰。
龍鳳宮因坐落下墩,又名“下墩宮”;亦因所奉祀的主神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的開閩王王審知,所配祀諸神也大部分是唐代的忠貞之士,於是又名為“唐公宮”。

史料記載

開閩王王審知與連氏入閩避亂始祖連愷結緣甚深。連愷原是唐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明經(進士),唐中和年間(公元881-885年)出任葉縣(河南)通議大夫,因黃巢起義,北方動盪,攜母入閩避亂,落藉福州。初期生活艱辛,幸得王審知入閩,統一福建全境,並能在治閩時“乃作四門義學,還流亡、定賦斂,遣吏勸農,人皆安之”① 。據載,王審知能“交好鄰道,保境息民”② 。當年僅20歲的王審知率領隊伍時,就能與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親匙筋,士未飲,不近杯水。到審知當上閩王時,對唐末避難入閩的仕宦,能“好禮下士”③。不僅如此,他還能注重文化設施,提倡節儉,減輕賦稅,發展生產。這些做法,頗得閩海廣大民眾的擁護。而這時的連愷恰避難在福州,親眼見到王氏兄弟的仁政,與唐末政局相比,不啻天壤之別;再加上自己親受王審知的優禮相待,與初到福州的境遇迥然不同;連愷懷有還故土之情,但這時見到全國各地豪強割據紛爭,自己能在這塊樂土棲身,已是心滿意足,自然就定居在客地他鄉,成為連姓入閩的始祖。這些遭遇,連姓後輩世代口碑相傳,對王審知的為人,莫不感激備至。
連姓傳至九世連治,時逢南北宋之交,金兵節節南侵,連治為了舉家安寧,乃從福州遷往仙遊蓋尾。到了十一世連釗,社會已較前安定,為了生活出路,再遷家到壩頭村,與早期定居的劉姓同村,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長,而早期的劉氏反而日漸減少,最後全部移居他鄉。明中期有壩頭居民到莆田忠門經商,偶見寺廟奉祀王審知,頓生懷念之情,知恩圖報,連氏後人也感到必須像莆田忠門一樣將王審知作為“神像”敬拜,經過一番策劃,最終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幾個人先把開閩王和太保公神像包裹好,艱難曲折地運回到壩頭。
到了住地後,乃與早居此地的劉姓居民商量,奉祀在共同建造的“劉宮社”(相傳此宮系兩姓同建,以劉氏為宮、連氏為社,連在一起,稱為劉宮社。此宮因早坍塌,遺址現已無從稽考)中,經過日月滄桑,劉氏居民已在原地上遷徙他鄉,劉宮社也坍塌得不成樣子。正逢康熙盛世,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轉移人民鬥爭目標,乃大力提倡信教。開閩王當時嚴於治國、愛民如子的事跡,自然得到當地統治者和仕宦的認可,當然也是連氏全族人民求之不得的。在這有利的形勢推動下,便重新擇地興建,乃卜地於鳳山東南的山腳下,按皇宮模式建成一座巍峨壯觀的寺廟,稱為“龍鳳宮”(意即開閩王是一小國的國君,應屬龍,廟建於鳳山東南山腳下,故名)。

龍鳳宮慨況

龍鳳宮坐北向南,南北長21.7米,東西闊10米。頂廳長8.8米、闊8米;下廳連天井長9.7米,闊9米;頂下廳高度相差1.15米,兩邊通道建有5層石階上下來往。天井中間有一塊“雞舌階”(斜坡平面階),燒香求神的善男信女,必須像朝拜皇上一般,沿雞舌階徐徐而上。頂廳正殿分內外殿,以木屏風隔開,神香案屬外殿,神龕放在內殿,內殿深度達2.7米,頂廳高5.3米,下廳高4.6米;頂廳東西兩宮壁在神龕稍南,畫有東西兩宮女,高近2米,往南壁上畫些二十四孝等古色古香的畫,兩邊壁南處又畫了兩個太監,與宮女高度相等。更有特色的是,宮門兩邊邊壁上,各開了兩個直徑4尺的青石透雕、分別為東龍西鳳的“龍鳳”窗,既表明這個宮的名稱,又說明這尊主神的身份。
從宮廟內種種設備不難看出,該建築完全按皇宮的禮儀標準進行嚴謹安排的,在封建王朝,如果沒有一定的貢獻,是不可能有此殊榮的。可見開閩王王審知不僅得到當地人民的崇敬,同時也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默許。
龍鳳宮外殼上的裝飾也有其獨特之處,整座宮牆壁採用出磚入石建築。大門頂兩邊用“水車肚”建築,這在寺廟建築上很罕見。肚中還飾有花鳥。東西兩垛牆壁的花蔭下,用腰線加禮腳。梁脊用三連結,特別是後三結用構龍鬚脊。
宮門前大石庭南北長6.5米,東西闊10米,庭南還有一放生池,南北長13.5米,東西闊13米。龍鳳宮建築奇特美觀,在閩南一帶類似這樣的宮廟無多,因此吸引了不少騷人墨客來此一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