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性皮炎

壞疽性皮炎(Gangrenous dermatitis)是一種細菌性散發病,可引起雞和火雞的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的壞死。

臨床症狀,流行病學,病原學,病理變化,診斷,鑑別診斷,防制,預防,治療,

臨床症狀

發病自然病例常無典型臨床症狀,一般表現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鬱、腿軟、共濟失調或運動障礙、厭食等。病程短,多在24h內,常不表現任何明顯症狀而呈急性死亡。死亡率1%~60%不等。

流行病學

17d到20周齡的雞和火雞常爆發壞疽性皮炎,而4~8周齡的肉雞更為多發,土壤、糞便、灰塵、污染的墊料和飼料以及腸道內容物中均有梭菌分布,金黃色葡萄球菌更是無處不在,正常雞的皮膚、黏膜、養禽場舍、畜產品加工廠以及各種用具均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布。所有這些及患病禽、帶菌禽均可成為傳染源。
本菌常繼發於某些引起機體抵抗力或免疫力降低的疾病,如傳染性法氏囊病、腺病毒感染、呼腸孤病毒感染及雞貧血因子等。至少,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是誘發壞疽性皮炎的一個重要條件。雞、火雞均可試驗感染壞疽性皮炎,皮下或肌肉注射三種細菌混合物或單一細菌培養物均可引起與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變化。混合感染較單一細菌引起的感染更為嚴重。實驗證明,火雞肌肉注射雞源分離到的腐敗梭菌培養物,可在24h內導致死亡,並伴有局部組織的明顯病變。

病原學

壞疽性皮炎的主要病原為腐敗梭菌、A型魏氏梭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後兩者分別在葡萄球菌病及壞死性腸炎中敘述,在此主要介紹腐敗梭菌。
腐敗梭菌為專性厭氧菌,呈細長的兩端鈍圓的大桿菌,其大小為3~10×0.6~1.0μm,在肝臟表面觸片的標本中,本菌呈長絲狀或長鏈狀,在組織內側呈膨大的檸檬狀。芽胞呈卵圓形,位於菌體中央或近端,有鞭毛,能運動,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陽性。
本菌在普通培養基上均可生長,而加有葡萄糖的培養基可促進生長。可採取病變肌肉、皮下組織等病料作為分離培養材料,將病料直接劃線接種於葡萄糖瓊脂平板上,37℃厭氧培養24h,菌落不規則,邊緣不整齊,呈粗的樹枝狀,突起的、有分枝的孤立菌落,初期透明,逐漸變為灰白色,不透明。若平板潮濕,也可長成薄膜狀。
本菌分離的最適培養基為含2.5%瓊脂的血瓊脂培養基。將病料劃線接種於血瓊脂平板上,37℃厭氧培養1~2d,則在平板表面形成薄膜狀生長。若培養時間較長,則開始幾天有α型溶血出現,以後轉變為β型溶血。
腐敗梭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和水楊苷,不發酵蔗糖和甘露醇。糖發酵實驗的主要產物為乙酸和丁酸。能液化明膠,使牛乳產酸凝固,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不產生靛基質,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不產生吲哚。不產生卵磷脂酶和脂酶,能產生致死毒素、壞死毒素、溶血毒素和透明質酸酶等,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此菌繁殖型的抵抗力不大,常用濃度的普通消毒劑在短時間內可將其殺死。但芽胞的抵抗力強大,在腐敗屍體中可存活三個月,在土壤中可以保持20~25年不失去活力,煮沸2min即可殺死,0.2%升汞、3%福馬林在10min內可將其殺死,對磺胺類及青黴素敏感。

病理變化

常見翅下、胸、腹、腰部、腿部及末梢部位皮膚呈現黑色濕性壞疽,患部皮下呈血樣水腫,或有氣體產生,病變深部肌肉呈灰色或灰褐色,肌束間有水腫或氣體。少數病例表現肝臟病變,肝呈淺綠色或棕色,並可見有白色的灶性壞死區。
其特徵性組織學病變為皮膚及皮下組織水腫、氣腫、壞死,並伴有大量嗜鹼性大桿菌,有時也可見小球菌。骨骼肌常見充血、嚴重出血和壞死。肝臟有時可見凝固性灶性壞死,在壞死組織中可檢出病原菌。

診斷

根據症狀及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可進行病原分離與鑑定。

鑑別診斷

壞疽性皮炎常發生於雞感染其他疾病之後,因此有必要進行病原學研究。Allen,Howard等認為其他梭狀芽胞桿菌也能引起壞疽性皮炎。

防制

預防

壞疽性皮炎常繼發於某些能導致家禽免疫力降低的疾病,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這些疾病,可減少壞疽性皮炎的發生。

治療

在飲水中加入適量的氯黴素、土黴素、紅黴素、青黴素及硫酸銅,或飼料中拌加氯黴素、痢特靈等,對壞疽性皮炎可起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