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章寺位於成武汶上集鎮西周村北400米處。據傳,秦統一天下時,秦國軍隊在當地爭戰中,屢次大獲全勝,秦軍將領晉茅、柳自晉等人,為表彰將士,鼓舞士氣,在此地多次壘台設宴慶典,並為此而建廟宇,名壘章寺。壘章寺遺址處,今只存殘瓦碎磚和大型圓龜碑座一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壘章寺
- 外文名:Lei Chapter Temple
- 地理位置:成武汶上集鎮西周村
- 始建於:南北朝
歷史
據史載:南朝齊永元二年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和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黃河一再決口,房舍無存。實際上壘章廟宇至元未明初已名存實亡,由於洪水泛濫瘟疫大旱等自然災害,壘章寺只留下了香火台,殘碑碎瓦而已。據明朝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歲次癸卯十月由單縣進士張賓起草記述,定陶士孫賽,將士泰,主薄于海,典史朱進X(字型不清)同立,並由曹州士子班文睿撰書並書丹篆額,術士班文成書寫,濟寧州石匠周庭重孫敖和嘉祥縣石匠滿XX(字型不清)刻石的兩塊石碑之一《壘章寺》碑文記載來看,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道教傳入中土(本地)以後,便助長了大興廟宇之風。明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6年),周禮傳開後,鄉人周升 (五里長周村人,時屬定陶縣大左社)施其地(壘章寺舊址,相傳四十八畝。) 重建寺廟。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82年)道教傳入中士(本地)以後,便重修壘章寺。成化王演年(公元1482年)時任壘章寺主持僧胡亮,年耆衰暮,於是就傳承給了得意徒僧福廣,讓他繼承師志,主持寺廟建設等活動事宜。當時參加修建壘章寺的人員還有高僧鄭清、高樂善、九加敬信官其精能使任佩、王傅貴等名人及周邊村民,可見在重建壘章寺時官方和周邊村民不惜傾出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歷經多年乃成。
明成化年間的壘章寺,有大佛殿、周公殿、藍孝門殿,左右廊房、廚房等建築物。左右廊房各五門以供僧住,廚房三門以便於供饌。大佛殿所供佛為久予準佛,其生於周昭王顯時期。神佛像全部為木製品。
據明成化十九年十月份的《題名庶士》碑看,碑刻上有幾百人名,壘章寺周圍方圓幾十里的人都有,有生員、有村民,並且記載了各村的領班分會首,經分會首及壘章寺的總會首總經會首。各村的壘章寺分會有幾個人、十幾個人一班不等,每班都有順序,分會首之上有總會首,壘章寺總會首名周文范。據《五里長周族譜》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地震時,周淑謙為壘章寺總會首,清光緒25年(公元1900年)周汝春乃為壘章寺總會首。
據當地老年人傳講,清朝期間,在壘章寺里有練拳活動,壘章寺有文廟(孔廟)、武廟(關公廟)、周公殿(姬旦廟)、三官殿、二殿(蓮花菩薩殿、殿員內有四大金剛神像)、3米高大鐘台等建築。後經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逐漸被毀,僧人也不復存在。壘章寺里住過一些窮人災民。壘章寺習俗,每年成兩次大廟會,一為正月二十四,一為臘月初七,會時方圓幾十里的人參加,有踩高蹺的、有打鼓的、有唱戲的、有拜佛上香的、做買賣的,凡此種種,非常熱鬧。兒童們最熱的無非“打羊紅”,“打羊紅”就是在壘章寺羊市上等買方和賣方成交時,孩子們向羊身上擦上紅黑水,就能給買賣雙方討賞錢花。
定陶戰役(西岱集之戰)犧牲的部分解放軍將士曾埋於壘章寺附近,後遷至文亭山。壘章寺香火台、碑刻、大鐘、木製神像等,均散落民間被毀。文革期間,每到清明節,學生們曾打著紅旗到這裡掃墓,紀念為國捐軀的英烈。
明成化十九年的兩塊碑刻,現存於汶上集鎮大周行政村南100米處的放水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