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瓜嶺村

增城瓜嶺村

瓜嶺村既是行政村又是自然村,該村位於增城市新塘鎮東部。明成宗年間,大多種瓜於此,搭棚看瓜,逐漸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增城瓜嶺村
  • 別名:瓜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新塘鎮
  • 地理位置:位於增城市新塘鎮東部
  • 面積:0.6平方公里
  • 人口:662人(2015年)
村莊簡述,瓜嶺村介紹,

村莊簡述

增城瓜嶺村,有風格獨特的建築風景,有著名的歷史文人;這裡是有名的僑鄉,歷史氛圍濃厚。這裡便是新塘鎮瓜嶺村。走進瓜嶺村,穿過現代小洋樓,便是整齊的青磚青瓦、滄桑的麻石路面。彎彎的河道、古樸的小橋、幽靜的庭院、婆娑的榕樹,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築物錯落有致,原本只有在老照片或電影中才可以看到的畫面,在瓜嶺村一一呈現。每逢節假日,總有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來攝影、遊玩,領略別致的嶺南風情。

瓜嶺村介紹

增城第一任縣長之祖籍地
新塘瓜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期間人才輩出,是增城第一任縣長——黃國民的祖籍地。據《新塘鎮志》介紹,黃國民是新塘鎮民國時期五個傑出人士之一。這位愛國僑領,從小跟隨父兄在紐西蘭長大,青年時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響,將原名黃錫欽改為黃國民,很早就成為國民黨黨員,積極參加反帝反清運動,曾受孫中山之命,1914年任中國國民黨駐紐西蘭威靈頓埠支部長,曾在紐西蘭發動華人427人捐款支援“討袁鬥爭”,為支持國民革命作出了較大貢獻。
碉堡、祠堂建築風格獨特
走進瓜嶺村,一幢幢風格獨特的古建築與一排排現代小洋樓便映入眼帘。記者了解到,至今瓜嶺村內古建築均保存完整,新舊民居亦古亦今,相映成趣。而村內最具特色的建築當屬碉樓,村中的兩座碉樓寧遠樓、棠蔭樓分別矗立在村東和村西,它們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瓜嶺華僑集資籌建,能起防禦外敵之作用。其中,寧遠樓矗立於水深約5米的水泊中,樓高21米,寬5.2米,共四層,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1個小碉堡,因而也被稱作四角碉樓。同時第三、第四層的牆外部都有一個倒錐形的孔,作為攻擊敵人的大炮、機槍口。第三層的四周牆角還有觀察敵情的瞭望口,並加建了專門用於射擊的槍眼堡,高約2米,可同時容納3人站立持槍對外射擊。
“1919年,瓜嶺村的36位村民被土匪劫持,由於贖金未到位,土匪殺害了部分村民。後來我村一位熱心的人士黃田惠先生髮動旅外僑胞捐資贊助,先後建立棠蔭樓、寧遠樓兩座碉堡。”瓜嶺村黃建威書記介紹說,碉堡非常結實、結構奇特且槍炮眼多,易守難攻。抗戰期間,碉樓曾抵禦過日本侵略者,現在還可看到碉樓鐵窗上的彈痕。據了解,寧遠樓是廣州地區惟一的水上碉樓,是目前在廣州地區發現的碉樓建築中最為奇特和堅固的。
寧遠樓寧遠樓
祠堂祠堂
此外,瓜嶺村吸引人們眼光的還有明清時期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其中祠堂是一大特色。如今,瓜嶺村仍保存著幾座歷史悠久的祠堂,總祠堂名為松皋黃公祠,下設六座房祠,分別名為羅峰黃公祠、愛閒黃公祠、壯逸黃公祠、聖匡黃公祠、四房黃公祠和名國黃公祠。祠堂多為兩進格局,較為簡樸。其中以四房黃公祠最為著名,其規模最大,屬三進布局。各房祠頂上刻有各式各樣的精緻圖案,即使已過多年,圖案仍然清晰可見。穿過祠堂,11條狹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後,背後約有200間新舊民居,既有鍋耳房,也有小別墅,錯落有致。尤其是穿過棠蔭樓旁邊的小巷,則可看到一排排中西合璧的舊民居和麻石古老木門,我市保護文物單位之一的黃國民故居就坐落於此,至今保存完整。
和周圍崛起的城市以及古村相比,瓜嶺村雖小但卻內涵豐富。“瓜嶺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分布有序,形成了瓜嶺村的獨特布局。在戰亂時代,這種布局有著特殊的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護村之作用,而碉樓也可抵禦敵人入侵。此外,瓜嶺村風光宜人,隨處可見百年樹木、禾田,清溪流淌,一派和樂。
華僑滿天下 回鄉不忘根

自古以來,瓜嶺村村民熱情樸實、勤勞勇敢。作為著名的僑鄉之村,瓜嶺村在外華僑約有2000人。 據了解,在公元1856年前後,就有當地村民乘坐三支桅船到海外謀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熱潮中,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紐西蘭等地謀生。因此,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卻有2000多鄉親旅居海外,而大多數定居於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部分在美國和加拿大。
雖然村民大多旅居世界各地,但可貴的是,每年都有不少僑鄉回村祭祖,他們當中雖有的已在海外生活了五六代,但擁有思鄉情結的他們,回鄉時除了祭祖外,還會在碉樓前拍照作為回家的紀念。“正是有了這些華僑引進的西方建築設計理念和捐資贊助,瓜嶺村的建築類型才會如此豐富、別具特色。”黃書記說,“瓜嶺僑鄉的根始終在這裡,我們祖祖輩輩都會悉心教導子女不要忘本,常回家看看。”
黃國民故居黃國民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