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增城區廣汕公路旁的中新鎮,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古村落“坑背村”,因為附近的金坑河產有坑貝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增城坑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10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歷史變遷,房屋結構,自駕交通,特色小吃,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景點詳情,
基本介紹
坑背村內民居均建於明末清初,保存完好。全村占地 10000平方米,水塘面積6000平方米。依山面水,村前為半月形風水塘、胸圍牆、門樓、禾坪(曬穀場)、街前路,縱向依次排列祠堂、書房、村屋,最後是雕樓、後山及山林綠化。共55棟磚、木、石結構民居。排列有序,一排五間,整齊劃一。石板鋪路,有排水溝。
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村西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藏著有色金屬-金、銀、鉛、鋅、錳、鐵、瓷土。
坑背歷史悠久,民國時期,當時稱坑背保,屬鴨路鄉公所管理,建國後1958年成立坑背大隊,68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大搞擴社並隊,曲溪大隊與坑背大隊合併為坑背大隊。1971年成立龍台公社,曲溪從坑背大隊中拆開重建曲溪大隊屬龍台公社管理,2003年7月撤鄉並村,曲溪村撤銷又重新回到坑背村。
境內交通、通訊方便,實現了組組通電話,通汽車,教育文化設施良好,1990年重興建了國小教學樓和文化大院,人民民眾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坑背村的人民勤勞、善良,他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種養業、養殖主要是雞、鴨、鵝、豬、牛、羊,山上種板栗和藥材,年輕人志在四方,經商打工,人平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90%以上的村民新建了紅磚房和安裝了衛視,80%以上戶購買了機車。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7.5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4萬元,畜牧業收入23.7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0頭,肉牛110頭,肉羊380頭);漁業收入1.46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46.01萬元,工資性收入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6.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蔬菜、甘蔗,主要銷售往雲南省。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75萬元。該村計畫大力發展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181戶,共有鄉村人口748人,其中男性380人,女性368人。其中農業人口593人,勞動力310人。該村以回族為主,回族300人,漢族293人。
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濤源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濤源鄉衛生院0.5公里。該村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65戶。
歷史變遷
坑背村相傳由毛姓兄弟從附近村落遷入建造,到清朝時還陸續有修建。雖歷經百年風雨,但村內,古代碉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貌至今保存完整。這座古村落依山面水而建,清淺的溪流在村前穿過,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嶺南風韻的祠堂、書房、村屋、碉樓和樹林,依次排列在村里,訴說一段沉沉的歷史。像一幅水墨丹青畫卷,坑背村展現著它的古趣和淳樸,縱然歷史變遷、滄海桑田,人們仍能從一個個的局部來感受到她靈光閃現的魅力。
房屋結構
坑背村老屋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深具嶺南風味。有些民居還有高高的耳鍋屋頂,樣子有點像古時 的官帽,原來這說明古村里曾出過高官。村里建築整齊劃一,縱橫如算盤般,五間一排,十一間成一列,井然有序,規劃足可與現代的小區樓盤媲美。村前面還有一個6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水塘,十分别致,料想在初一十五,在半月形水塘守著水中明月,舉杯對飲,寫意得很。
坑背村後有座古雕樓,與開平碉樓風格迥異,卻別有風味,清時為防範匪賊而建,也可以儲備糧食,在危難時固守待援,至今已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蹟。村內,踏在村內的青石板上,看著滿眼古樸的古屋和青翠的古木,細聽千年的鳥鳴,沒有城市的喧譁,卻有鄉間的寧靜,脫離城市的繁瑣,享受田園的安詳。村外,大片禾田果林環繞,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你還可到附近的蓮塘村瞧瞧,這裡還有一片大致相同的古建築群。
自駕交通
自駕車:從廣州出發,經324國道,到中新鎮坑背村即可。
特色小吃
派潭遲菜心、石灘全牛宴、新塘魚皮包、石灘蜆肉、朱村雞飯、中新烘鵝、新塘魚皮包、坑螺煲雞、金荔吊燒雞、客家土鹹菜、瓦酲烘蛇碌、掛綠賽龍舟及秘制老婆餅等。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18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000元(人均8.43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設有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4人,黨員中男黨員12人,女黨員2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6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水利條件差、公路路面窄。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甘蔗產業為主,冬早蔬菜、畜牧業為輔。
景點詳情
坑背村相傳由毛姓兄弟從附近村落遷入建造,到清朝時還陸續有修建。雖歷經百年風雨,但村內,古代碉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貌至今保存完整。這座古村落依山面水而建,清淺的溪流在村前穿過,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嶺南風韻的祠堂、書房、村屋、碉樓和樹林,依次排列在村里,訴說一段沉沉的歷史。像一幅水墨丹青畫卷,坑背村展現著它的古趣和淳樸,縱然歷史變遷、滄海桑田,人們仍能從一個個的局部來感受到她靈光閃現的魅力。
坑背村老屋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深具嶺南風味。有些民居還有高高的耳鍋屋頂,樣子有點像古時的官帽,原來這說明古村里曾出過高官。村里建築整齊劃一,縱橫如算盤般,五間一排,十一間成一列,井然有序,規劃足可與現代的小區樓盤媲美。村前面還有一個6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水塘,十分别致,料想在初一十五,在半月形水塘守著水中明月,舉杯對飲,寫意得很。
坑背村後有座古雕樓,與開平碉樓風格迥異,卻別有風味,清時為防範匪賊而建,也可以儲備糧食,在危難時固守待援,至今已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蹟。村內,踏在村內的青石板上,看著滿眼古樸的古屋和青翠的古木,細聽千年的鳥鳴,沒有城市的喧譁,卻有鄉間的寧靜,脫離城市的繁瑣,享受田園的安詳。村外,大片禾田果林環繞,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你還可到附近的蓮塘村瞧瞧,這裡還有一片大致相同的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