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面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設立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塘面村村民委員會
- 羅馬字母拼寫:Tángmiàn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設立年份:1983年
- 性質:歷史地名
塘面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設立的地名。
塘面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因此處村莊建於藕塘上首,得名藕塘面,取其後兩字,又因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塘面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1949年屬站崗區卜店鄉;1952年-1957年為河北農業初級合作社,屬...
塘面村,隸屬於安徽省長豐縣義井鄉,位於義井鄉西北部,有15個村民組,543戶,2095人,耕地面積3065畝。為回響義井鄉黨委政府號召、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塘面村通過到鄰村學習、交流,並結合自身村情,鼓勵養殖能手孟凡良發展養豬。為配合產業結構調整,塘面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先後通過一事一議工程修建袁圩渠道橋,...
畢圩村村民委員會,200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為村委會駐地,又因境內有畢圩村村民委員會,畢姓居民聚居於此,故得名畢圩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49年建村,歸三義鄉管轄;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三義公社,畢圩村改名為畢圩大隊,屬三義公社管轄;1969年隨三義公社併入到劉崗公社;1972年元月恢復三義公社,...
清塘村村民委員會,1988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為村委會駐地,又因境內有清水塘面自然村,村南有口水塘,塘水清澈見底,取其“清塘”二字,故得名清塘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49年建置雙棗鄉,屬之;1961年成立雙棗公社,為桃園大隊;1969年隨雙棗公社併入劉崗公社;1970年恢復雙棗公社,屬之;1981年桃園...
後相繼為賀縣第七區、鵝塘公社。1984年8月,鵝塘公社撤改為鵝塘鄉。1989年4月29日,鄉改鎮。行政區劃 1989年4月29日,轄17個村公所、64個村委會。2011年末,轄鵝塘、栗木、溼田、廈島、鳳田、丹村、山島、塘面、新塘、華山、桐坪、錦塘、蘆崗、盤谷、明梅、大明、槽碓1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48個村民...
村民依法維權、依法履行義務、依法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推動全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管理基礎。地理位置 蔣村村東至對田山,南至慶豐洋溪、徑嚇,西至新聯村,北至木潭村,全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共有1200人口,285戶。分為三個自然村,五個合作社:對田社、村上社、村下...
截至2018年,新塘村下轄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44戶4860人。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新塘村下轄22個村民小組,分布有上村(含六隊、七隊、八隊)、嶺尾坡、嶺脛、何村、金銀山、垌口、旺谷嶺(含二十隊、二十一隊)、墩子、大蘭山、旺村(含十七隊、十八隊、十九隊)、長田面、旺龍垌、坡腳、碰塘面、百佳...
上汴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西南部,距鎮政府1.1千米。面積0.5平方千米。坐落於平原,平均海拔較低。相鄰自然村有埔心樓下村、埔心塘面村、李家坊村。因屬王氏宗族“上汴坊”而取名上汴村。歷史沿革 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文順鄉第三都。清初沿襲明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京山司。
2011年,梨木鎮轄梨木1個居民委員會,南沙、大旺、高圍、塘坎、三益、雙元、泗祥、白護、沙琴、社護、水井、雲開、大坡、里漢1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有385個村民小組,25個居民小組。截至2021年10月31日,梨木鎮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梨木社區,里漢村、三益村、塘坎村、高圍村、大旺村、南沙村、雙元村、...
2011年末,漳溪畲族鄉轄上藍、下藍、群星、中聯、井貝、東華、井口、日光、嶂下、鵲田等1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漳溪畲族鄉位於東經114º55',北緯24º26',地處新豐江水庫(萬綠湖)上游的船塘河集水區。鄉政府駐地漳溪社區居委會,距東源縣城60公里。轄區東西最大距離 8.1千米...
實際上,月塘四圍成了人們的共享空間,“風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發地聚會期間。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徽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所以有人稱這是"中國畫裡的鄉村"。承志堂 承志堂位於宏村上水圳中段,建於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整棟建築為...
2009年,永豐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171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378元,以種養業為主,特別是水產業,發展較快,魚塘養魚、塘面塘基養雞、鴨、鵝、豬的立體養殖模式,水產業、家畜業占農村居民家庭第一產業收入的75%以上,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鎮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部分村民選擇進園區務工,增加了村民的家庭...
7、1987年10月,根據《組織法》,全縣各區公所改為鎮人民政府,彭寨區公所更名為彭寨鎮,土厘管理區更名為土厘村,屬於彭寨鎮轄區 8、1999年和平縣彭寨鎮土厘村民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辦公地點設在本村5號。下轄15個自然村:土厘、嶺背、古樓、石排、山下、下坑、長塘面、龍慶圍、石簡、老屋下、岩下、長嶺、...
月塘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牆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雲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實際上,月塘四圍成了人們的共享空間,風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發地聚會其間。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微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所以有...
白鹿湖景觀建設自2017年以來,圍繞復原宿遷古八景白鹿漁歌景觀,建設了公園城鎮,留住了歷史文脈。先後拆除各類違章建築4萬平方米,清出垃圾300多車,借用原有莊前池塘,因勢利導疏浚、開挖塘面。栽植綠化苗木2500多棵,環湖設定了白鹿書院、四輪廣場、大車屋、攬月亭、詩詞花徑等景觀,使美麗的白鹿湖景觀得以重現人間。
清水淘洗乾淨,加進一些米麵雜糧,蒸熟,又綿又酥, 讓許多村民度過了饑荒,而槐樹葉清肝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止血的功效,也讓村民的體魄更加的強健。元家廟人從這裡出發,求學海內外,幾乎家家都有大學生,成為了建設社會的生力軍。歷史傳說,已無從考證,但豈今兩百餘年,老槐樹依然斜臥於塘面,青翠蔥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