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棲枇杷

塘棲枇杷

塘棲枇杷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塘棲枇杷是浙江省餘杭乃至全國享有盛名的傳統特色果品,其果形美觀、色澤金黃、果大肉厚、汁多味甜、甜酸適口、風味較佳、營養豐富,為初夏水果中的珍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其古稱無憂扇,又名金丸,別名盧橘,因狀如民族樂器中的琵琶,故而得名。

2004年05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塘棲枇杷”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塘棲枇杷
  • 產地名稱: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 品質特點:金黃,肉厚,汁多,味甜酸適口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4年第55號
  • 批准時間:2004年05月18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塘棲枇杷是國內外享有歷史盛譽的地方特色產品,以色艷形美、肉質細嫩、汁多味鮮、風味卓絕而聞名天下。塘棲枇杷初冬開花,花極清香,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組成,5月果熟。其按果肉顏色分為白色和紅色兩類約計19個品種,主栽品種5個:“軟條白砂”、“大紅袍”、“夾腳”、“楊墩”、“寶珠”,尤以“軟條白砂”為最,屬國寶級優質品種,堪稱枇杷中的珍品。枇杷可入藥,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等功效。
塘棲枇杷塘棲枇杷

產地環境

杭州市餘杭區是典型的平原水網地區,河湖池塘星羅棋布,土壤深厚肥沃,氣候條件適宜,特別適合於枇杷的生長發育,孕育出了品質超群、風味特佳、古今聞名的塘棲枇杷。塘棲枇杷的地域分布範圍主要集中在塘棲鎮和仁和鎮、崇賢鎮,主要產區在塘棲的塘南、東塘、沾駕橋等鄉。餘杭區的塘棲、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寶坑,為中國三大枇杷產地,其中又以塘棲枇杷產量最多,品種也最好。
塘棲地理塘棲地理

歷史淵源

餘杭栽培枇杷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隋代就開始種植枇杷,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塘棲枇杷始種於隋,繁盛於唐,極盛於明末清初,自唐代起被列為貢品,並且有一定的栽培、貯運技術,視枇杷為“珍果之物”。《唐書·地理志》中有“餘杭郡歲貢枇杷”的記載。塘棲枇杷在塘棲鎮形成了獨特的枇杷經濟、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態。
宋代,蘇東坡在杭州任刺史,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微黃尚帶酸”,張嘉甫問曰:“盧橘是何物也”,答曰:“枇杷是矣”。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塘棲枇杷勝於他鄉,白為上,黃次之。”《杭縣誌稿》中更有詳盡記述:“塘棲為杭州之首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凡鎮周圍三十里內皆為枇杷產地。有塘棲專產而他處不及者記之,以見生植之美”。塘棲田少,遍地桑果,春夏之間,一片綠雲,幾無隙地。剪聲梯形,無村不然。出絲蓋多,甲於一邑。為生植大宗果品以枇杷為著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孫治所纂《靈隱寺志》內有“枇杷出塘棲”的記載。清光緒《塘棲志》中記載:“四五月時,金彈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遠返蘇滬,嶺南荔枝無以過之。”
塘棲枇杷塘棲枇杷

生產情況

2014年,塘棲枇杷產量增產了2—3成,有5000多噸。
2016年,塘棲枇杷減產8成,15000畝的種植面積產量從2015年的5000噸降到1000噸左右。
2017年,塘棲枇杷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產量超過5000噸。
2018年,因受冬季寒潮和降雪影響,塘棲枇杷產量較2017年減少了1/3,產量為4000噸。
塘棲枇杷塘棲枇杷

產品榮譽

2004年05月1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塘棲枇杷”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1年5月,塘棲鎮榮獲“中國枇杷之鄉”稱號。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塘棲枇杷原產地域範圍以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關於要求對塘棲枇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申請》(余政發[2003]26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塘棲枇杷的生產加工應具備以下主要質量技術要求條件:
塘棲枇杷塘棲枇杷
採用白砂(軟條白砂)、紅砂(平頭大紅袍、夾腳、大葉楊墩、寶珠)兩類等5個品種為規定栽植品種;軟條白砂種枇杷的可溶性固性物含量達到15%。平頭大紅袍種枇杷的胡蘿蔔素含量大於等於3000微克/100克。夾腳種枇杷的胺基酸含量大於2.6%。大葉楊墩種枇杷汁多,風味甘酸適口。寶珠種枇杷味甘酸少,耐貯存。
植苗及成年樹均多施用有機肥;通過在規定時期內疏花,以“大果一二、小果三四”的疏果方法以及套袋技術的運用,達到品佳質優的效果。

專用標誌使用

在塘棲枇杷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需要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的,應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原產地域產品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審查合格批准後,方可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