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0.00畝(其中:田300.00畝,地90.00畝),人均耕地2.00畝,主要種植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92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0畝,主要種植乾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0.00畝,其他面積10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通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8戶通自來水,有48戶通電,有4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8%和98%);安裝固定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分別占總數的 83%和63%)。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柏油 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0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1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2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5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9.7萬元,占總收入的92.2%;畜牧業收入2.73萬元,占總收入的3.6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1頭,肉牛15頭,肉羊198頭);漁業收入0.15萬元,占總收入的0.19%;林業收入0.15萬元,占總收入的0.0.19%;第二、三產業收入1.33萬元,占總收入的1.75%;工資性收入1.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1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3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7人(占勞動力的25.37%),在省內務工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菸葉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5戶,鄉村
人口103人,其中男性49人,女性54人。其中農業人口103人,勞動力6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7人,漢族86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
人口總數的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3人,參合率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鎮衛生院9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5戶,占農戶總數的20.83%。
文化教育
該村位於長湖鎮的西南部,是一個彝漢雜居地。,新老昆河公路從村內通過,交通便利。該村原為街場,是農厲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盛會地。村民民風純樸,民眾思想素質好,積極上進,2006年被石林縣人民政府評為“縣級文明村”。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蓑衣山,中學生就讀於長湖鎮中學。該村距國小3公里,距中學9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0.4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24萬元,有固定資產0.0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各種補助、村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3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人畜飲水困難,設有企業來帶動農村的發展,地理優勢很難發揮作用。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進一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在糧煙生產不放鬆的同時,發展特色產業,發揮交通交叉口的區位優勢,發展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