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魚浜自然史

塔魚浜自然史

《塔魚浜自然史》是當代作家鄒漢明創作的紀實文學,首次出版於2021年6月。

塔魚浜是浙江桐鄉西北的自然村,在無從細考的歷史演進中形成,在2009年冬消逝,它的結局引人感嘆。作者生於斯長於斯,他的鄉土記憶由一隻廢墟上的供碗而起,透過江南少年的見聞串起屬於這個村莊的地理人文、山川風物、風土人情。那些帶有典型南方潮濕氣息的農事日常、鄰里舊聞,那些歲時、禽畜、昆蟲,和作者的回憶一起,平靜、從容地在紙上流淌,映照出塔魚浜清晰的倒影。塔魚浜的消逝,在城市化進程中或許微不足道,但對曾生活在那裡的每個鄉民而言就是一個世界、一個鄉土社會的消失。作者寫下這些,讓這幅江南鄉村生活畫卷存留在他細緻、平實、得體的文字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塔魚浜自然史
  • 作者:鄒漢明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
  • 首版時間:2021年6月
  • 字數:25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塔魚浜自然史》緣起於作者家鄉塔魚浜拆遷後,由一隻舊碗開始回憶童年的故鄉。從“一隻供碗”引入,後分為七卷,每卷主題鮮明,進行“關鍵字回憶和寫作”,以物為題展開寫江南鄉村人的生活。“地理志”以單個地點,如“西弄堂”“水泥白場”展開;“父親的老屋”以老屋各處,如“廂屋”“灶頭間”展開;“歲時記”以各種節日展開;“動物記”以動物,如“母牛”“狗”等展開;“昆蟲記”以親近的昆蟲,如“蜻蜓”“螢火蟲”等展開;“農事詩”以作物的播種、收割、收購的生命歷程展開;“草木列傳”分寫了童年時期親近的各種草木。作者“為物立傳”,將童年生活的細枝末節作為線索聚集起來,地點、器物、節日、草木等眾多的小品散文匯聚成記憶的河流,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江南水鄉生活的風物全景圖,書寫了江南鄉村的生活和文化肌理。

作品目錄

引言 一隻還魂的供碗
卷一 地理志
卷二 地理志附:父親的老屋
卷三 歲時記
卷四 動物記
卷五 昆蟲記
卷六 農事詩
卷七 農事詩補遺:草木列傳
後記

創作背景

塔魚浜位於浙江桐鄉西北二十里許,鄰近聞名遐邇的烏鎮,鄒漢明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光陰,做過每一個塔魚浜人會做的事:鬥草、結網、搓繩、過花朝清明、參加“雙搶”,後因求學而離開故鄉前往嘉興城。《塔魚浜自然史》是鄒漢明緣於故鄉塔魚浜拆遷之後所作的一部關於江南村莊的文學傳記。在創作過程中,鄒漢明選擇了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內容,在脫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後,回望自己的兒時記憶,文本結構則受到編寫人文地理工作經歷的影響和地方志的啟發。為真正做到寫一部“自然史”,在出版前夕,作者刪除了原稿中關於人物和器物的部分,這點契合了他提出的“要有寫成一本完整書的概念,而不是一本選集性的東西”觀點。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塔魚浜自然史》寫了塔魚浜,寫了作者童年、少年時期的棲居地,那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面工業化、城市化啟動之前的江南村莊。在作者的筆下,這個只有四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落,河清風輕,豬肥犬吠,魚在水中游,鴉雀掠過田野,母雞漫步田埂,鄉人有時吵架,也有偷搶,而鄉村自有一套倫理在維持既定的秩序。塔魚浜安寧靜謐,猶如世外桃源,外部的打攪暫時還沒有到達。作者用了七卷的篇幅,描摹塔魚浜的地理、歲時、動物、昆蟲、農事,講述小時候發生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大水退後的蟹洞田、夏天傍晚的西瓜、露天電影的歡樂、年節邊殺豬的盛況、昆蟲與動物、吃食與遊戲,透著溫暖自在,就連咬人的大山蚊、被風颳跑了茅草屋頂後泥濘不堪臭味難當的豬圈,也脫離了窘況而變成了笑侃的談資。作者從日常經驗里取景,在景語中融入情語。他選擇了他認為最能表現塔魚浜的方式。塔魚浜在行政區域意義上已經消失了,在地理空間意義上也已經發生了很多的改變。塔魚浜不是梁鴻梁莊,沒有了近鄉情怯,不能念茲在茲地為它的落後耿耿於懷。作者能尋找的,能復建的,是珍藏在記憶里的故園,他固執地書寫它的無名以及它方寸之間的意義。通過對塔魚浜的深度書寫,作者在紙上重建了一個古風猶存的村莊,以此來安放更多的鄉愁。

藝術特點

《塔魚浜自然史》以鮮活的細節、真實的場景,細膩而全景式地描述江南村落的自然之美以及隨後的變遷。作者的語言很有地域特色,敘述中穿插了不少方言俚語以及一些獨屬於塔魚浜的特定稱謂,更增添了文本的辨識度。全書從瓦礫堆里的一隻供碗開始,在拆遷後的廢墟中,逐一辨認故鄉的地形地貌,坡地河流、溝渠田野、碼頭河埠、屋舍弄堂,並時時聞見五穀雜糧、蔬菜瓜果、雞鳴犬吠、夕陽炊煙等鄉村元素,更在一個個場景中回放春種秋收、鄉風民俗、鄉土親情等珍貴瞬間。所有這一切,經過作者耐心細緻的構建與打磨,一個原汁原味的浙北古村,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敘述中大量的細節,均以白描寫實為主,簡直是文字中的工筆。
該書文字理性客觀,重在對事物的探究。“地理志”一章,作者深入到塔魚浜的犄角旮旯,細緻描述木橋頭、西弄堂、東弄堂、水泥白場、機埠、牆內墳、八分埂等每個角落的活動,從記憶深處淘洗出地理的獨特風貌以及與此相關的陳年往事。“農事詩”寫到莊稼的種植,再現了作者當年目擊的勞動場面。其中的《菊花簡史》寫杭白菊,從整地、種植、培育、採摘、蒸曬到最後售賣的各個環節,重點突出,細節詳盡。《水稻簡史》詳細介紹育秧、拔秧、插秧、耘田烤田等古老的耕種技藝,還不惜引經據典對一株稗子進行了考辨,在探究烤田的作用時,甚至還查閱地方志,以此來確認這種做法其實是為了固定稻秧的根系。可以說,知識與見聞結合,也使得文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該書在表達上多元、靈活,許多篇章既有小說鮮活的細節,又有散文的活潑,還有詩歌的語言。書中動人的細節和場景總能直抵人心,激起讀者對一個已逝時代的追憶。引言部分寫到一隻被丟棄的供碗,作者看到的卻是塔魚浜被拆之前的祭祀儀式。這個引言與後面的正文構成了一種隱喻的張力。書中對眾多人物的記錄是帶著深厚情感的,如父親總是出現在修房、養殖、種稻、種煙、種菊的現場,或維修,或耕作,或澆灌,或收割。而母親的影子常常出現在養蠶、餵豬、種菜、做飯、漿洗、縫補的場面,即使當了民辦教師,也會偶爾出現在田間地頭。至於鄉里鄉親,兒時玩伴,也會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發生在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是鄉土情懷的重要部分,對他們素描式的書寫,更能凸現鄉村的純樸和純粹。該書還重點書寫了一些具有水鄉特色的民俗,如清明節包粽子,端午吃五黃,頭忙日上含山軋蠶花,春天捉菜花魚以及白雲葬野火飯等,每個習俗的背後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而不動聲色的敘述又把一些平淡的過往變得饒有趣味,透過詞語的表面,讀者能體味到其中的精神核心。至於如七月半的河燈,記憶中的米香,盛開的白菊,一隻被遺棄又找回家門的老狗,這些熟悉的鄉村物事,如不時翻動的一幅畫面與另一幅畫面,重重疊疊,延伸出農耕時代的鄉土哲學和樸素倫理。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9月24日,《塔魚浜自然史》入圍2021年9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2021年11月28日,《塔魚浜自然史》入圍第二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
2021年12月10日,《塔魚浜自然史》入圍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2023年2月26日,《塔魚浜自然史》獲得第四屆“三毛散文獎”大獎。
2023年4月25日,《塔魚浜自然史》獲得第六屆“琦君散文獎·特別獎”。

作品評價

塔魚浜既是一個已經消逝的地理名詞,也是一個歸屬於文學的精神坐標。作者對故鄉全景式的回望和掃描,直抵時間深處,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當下,這樣的寫作尤其珍貴。木橋頭、水泥白場、牆內墳、八分埂、小豬房、盪田裡、老人下、後頭田等,一處處村莊地理建築既是“有限的疆土”,也是“無限漫遊”的發端,書中基於記憶而重建的時令節氣、自然風物、草根眾生等,勾勒出一派昔時的自然生活圖卷——這座紙上村坊的重現,蘊含的皆是人與自然的世俗生存故事。我們致敬《塔魚浜自然史》,作為一部非虛構作品,它以近乎鄉村田野調查的視角,重塑了塔魚浜這座江南老村坊的存在史,為當下及未來留下了有據可查的精神史料。我們也致敬鄒漢明,致敬他以一個詩人的敏銳和洞察,傳遞和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生活。(《新京報》評)
一個普通的江南村莊,被遺落在時光深處。鄒漢明以地理志、農事詩和自然史的方式將其履痕凝集在字裡行間,定格為綿密清晰、質樸簡素的標本。語感優美節制,散而不淡,極其日常化的豐饒內容里,包含著經得起考證的歷史風貌,花草菜蔬、田地莊稼、風土人情和個體命運等在四時節序中更迭流變,種種現實隱秘在作家筆下交錯展現,蘊藉雋永,餘韻悠長。(第六屆“琦君散文獎”授獎詞)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塔魚浜自然史》
2021年6月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3056-2

作者簡介

鄒漢明,浙江桐鄉人,現居嘉興,詩人,散文和隨筆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創作以詩、散文為主,兼文史、文論與詩歌批評。曾在《山花》《十月》《花城》《詩刊》《中國作家》《隨筆》《散文》《江南》等刊物發表作品。出版有《江南詞典》《少年游》《塔魚浜自然史》等十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