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飯,顧名思義,就是在野外升火做的飯,據說是為了紀念人類遠祖的山居草莽生活而延續的傳統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火飯
- 主料:大米
原料,建灶,火候,傳說,傳說一,傳說二,
原料
“野火飯”原料完全就地取材,主料大米,經典的配料由鹹肉、春筍、豌豆和蕎蔥四樣組成,也有加入蒜苗、蠶豆、鹹鴨蛋的。
建灶
挑一塊空地,挖土坑、壘磚頭,搭起灶頭來。然後,把鐵鍋架好,放入淘好的米、適量的水,水量比平常家常飯稍多一些即可。再依次放入鹹肉丁、筍丁、豌豆、蕎蔥段,根據喜好加些油、鹽、味素,蓋好鍋蓋。從田間地頭撿來乾枝桑條,放入土灶點燃。
火候
開始時柴火要旺,待水煮沸以後,把火降下來,用文火繼續燒煮五分鐘,待到微微聞到一股焦香即熄火,然後燜5—10分鐘,野火飯就算燒好了。
傳說
傳說一
老人們說,吃了“野火飯”能使人平安健康地度過炎熱的夏季,特別是小孩子,不“疰夏”。“疰夏”是一種專門發生在夏天的“懶病”,表現就是吃不下飯、精神不振,人會逐漸消瘦。
傳說二
另有一傳說,更添傳奇色彩。原來的“野火飯”里沒有肉,只有蔬菜。一次,乾隆皇帝南巡。龍船順京杭大運河南下,行至桐鄉一帶,此時正值立夏,暮春三月,鶯歌燕舞,萬紫千紅,乾隆被江南水鄉的迷人春色所陶醉。忽然,岸上飄來一陣奇香,乾隆皇帝遂令停船靠岸,循香走去,見一個老嫗在土灶上做煮飯。看那飯,除了大米,就是春筍、豌豆和蕎蔥三樣配料,但嘗起來感覺清爽可口,齒頰留香,不覺大為讚賞。乾隆皇帝看見飯里沒有肉,就叫隨從拿了鹹肉來放進去一同煮。不想這樣加了鹹肉做出來的飯吃起來異常鮮美,香味更加誘人。這種做法就這樣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