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強卡(тача́нка)指的是一種馬拉機槍平台,一般是後部載有一挺重機槍的大車或者敞篷馬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強卡
- 外文名:(тача́нка
- 作用:戰爭
- 戰術:利用其速度優勢對敵人進行奇襲
內容簡介,波蘭的塔強卡,
內容簡介
俄語:тача́нка的音譯。
塔強卡通常有2至3名乘員(一名馭手和一名機槍手),其名來自烏克蘭語“大車”(tachka)的愛稱 。
民用的馬拉大車很容易轉為軍用,這使得塔強卡在一戰的東線得到了廣泛的套用。俄國騎兵經常使用它。到了俄國內戰(1917-1920),塔強卡的運用到達了頂峰,尤其是在戰線經常變動,運動戰十分重要的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的農業地區. 稍後又有一些國家採用了塔強卡,其中以波蘭陸軍在蘇波戰爭中的運用最為出眾。
塔強卡戰術的核心是利用其速度優勢對敵人進行奇襲。在坦克和汽車進入戰場之前,塔強卡是唯一能使一戰時笨重的重機槍擁有高機動力的手段。馬車的速度能讓重機槍運動到合適的發射陣位開火,並在敵人來得及反應之前撤退。由於機槍指向後方,在攻擊後和退卻中,塔強卡能向追擊的敵方騎兵投射有效的壓制火力。Nestor Makhno發展了塔強卡的戰術:將多輛塔強卡集中進行衝擊。這套戰術要求整個塔強卡集群像騎兵一樣沖向敵人,然後一起轉向,近距離集中射擊敵人陣線上的一點。顯然,這種戰術要求各車之間高度的協同。不過Makhno在1919年的幾次戰鬥中成功實施了這項戰術並擊敗了鄧尼金的軍隊。
波蘭的塔強卡
最初也是臨時徵用的,後來又採用了兩種制式塔強卡。這些車輛被分給騎兵的重機槍分隊和步兵的重機槍連。
除了某些制式塔強卡,絕大多數塔強卡的武器都是臨時裝配的。蘇俄的塔強卡經常裝備標準的馬克沁重機槍。蘇波戰爭中的波蘭軍隊也是把找到的各種機槍裝在馬車上,包括Schwarzlose MG M.07/12,馬克沁,哈卡斯基和白朗寧重機槍。
二戰爆發前夕,波蘭陸軍的制式化塔強卡全部裝配M1917白朗寧重機槍,該槍還可以提供防空火力。在1939年德國入侵時他們負責在波蘭軍隊中為騎兵提供支援。
就連摩托化部隊的先驅——納粹德國陸軍 在二戰期間也使用這種似乎老掉牙的套馬戰車:裝備了兩挺MG34的jf.5型車。該型馬車在整個戰爭中為國防軍所有的步兵師提供前線防空火力。
蘇俄的哥薩克騎兵在二戰時期已經步入了它的黃昏時代,面對機械化步兵、集群坦克和俯衝轟炸機,曾經剽悍的戰馬不再如往昔的銳不可擋。然而,英勇的哥薩克們毫不退縮,老當益壯!實戰經驗表明,在丘陵地帶騎兵比當時的摩步兵更為機動靈活。而蘇聯紅軍的剽騎兵從來都現身於最緊張最危險的戰鬥 —— 從莫斯科城下,預備役方面軍騎兵軍的大反攻,到史達林格勒的郊野,頓河方面軍的騎士們駕馭著一輛輛“塔強卡”馳騁於戰場,與納粹的鋼鐵洪流搏殺,完成了自己最後的謝幕表演!
除被騎兵師廣泛使用外,這種制式軍用牽引馬車還大量的裝配了蘇軍步兵師。因為蘇俄產的氣冷重機槍太過沉重了,步兵難以進行人力牽引行軍。 而“塔強卡”彌補了二戰早期蘇軍摩托化程度不足的缺點。
塔強卡,這種畜力化作戰工具,起源於一戰,在蘇維埃建國戰爭、蘇波戰爭期間達到頂峰,隨後的使用貫穿整個二戰。期間一直被 蘇聯紅軍、 波蘭陸軍、 德國國防軍的騎兵部隊使用。 可以牽引“馬克沁”、“托卡列夫”、“德什卡38”、“郭留諾夫”、MG34等多種型號的重機槍,甚至還包括四聯裝14.5毫米高射機槍和45毫米、57毫米反坦克野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