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設隈子鄉
1958年,改塔嶺公社
1966年,更名紅衛公社
1983年,置塔嶺鄉
1985年,建塔嶺鎮
1990年,復建塔嶺滿族鎮
地理環境
塔嶺鎮位於莊河市東北部,北與岫巖縣毗鄰,距莊河50公里,距岫巖35公里。東西走向的北三市大通道,路經塔嶺鎮,直入丹普路,南北走向的張莊公路橫穿境內的英那河水庫,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
全鎮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55000畝,山林面積為17萬畝,大體構成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境內擁有英那河、轉角樓兩大水庫,亦稱為大連市的“水碗”。兩大水庫蓄水量2.9億立方米,全鎮地下淡水資源總量為1.2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1.7萬立方米。是大連市的邊境鎮、少數民族鄉鎮及重要的水源地鄉鎮。自然構成大體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鎮政府駐地隈子村,全鎮轄9個村,116個自然屯, 49個基層黨支部,黨員771人。塔嶺鎮地處北溫帶,屬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降水量為740毫米,平均無霜期為180天。優越的氣候條件為發展山區特色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
人口
總人口22876人,農業人口21551人,滿族人口8130人,占35.5%。男女性別比為105:100,人口密度109人/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塔嶺鎮政府設在隈子村,全鎮轄有:隈子、石嶺、寶巨、東瓜川、棒槌溝、來寶溝、
朝陽寺、福寧、吳山咀等9個村。
經濟發展
發展思路
“十五”期間,塔嶺鎮黨委政府在莊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總結工作,精心研究,團結協作,立足塔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通過內因外聯,走出了一條適合鄉鎮發展的新思路,使全鎮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產業結構
塔嶺鎮黨委政府決定在“十一五”規劃期間,通過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大力招商引資,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從而為建設富裕、生態、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發展規劃
面對新一輪五年發展規劃,全體塔嶺人充滿信心,決心在鎮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眾志成城,共同描繪未來塔嶺新農村的美好藍圖。具體發展思路是實施“323”戰略:做好3大主導產業,做精以
滑子蘑生產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做大以
肉雞、
肉牛飼養為主的養殖業;做強以果樹、
板栗為主的林果業。突出2大工程:庭院富民工程和工業強鎮工程。實現3大目標:到2010年,人均收入實現9400元,平均增長15%;財政收入實現740萬元,平均增長20%;實現固定資產投入3.2億元,年均增長33%。
資源優勢
塔嶺鎮鎮內
英納河、
轉角樓兩大水庫蓄水量2.9億立方米,並且全鎮地下淡 水資源總量為1.2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1.7萬立方米。
塔嶺鎮土地總面積1781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823公頃,占21%;林地和原第11705公頃,占66%;交通用地88公頃,占0.5%;居民和工礦用地1247公頃,占7%;未利用及其他土地606公頃,占3%。土地總量較大,從利用現狀來看,有一定的空間和潛力。
全鎮總人口中,適齡勞動力1.2萬人,大約有40%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就地轉移。
農村建設
朝陽寺村肉雞養殖基地、
福寧村滑子蘑種植基地、吳山咀村小茄子種植基地、棒棰溝板栗生產基地和隈子村小蘑菇加工生產基地,
大連市塔嶺鎮已凸顯出“一村一品”的發展態勢。朝陽寺村肉雞飼養起初是在對口幫扶持下逐步壯大起來的。到2006年底,養殖戶已發展到30餘戶,年出欄肉雞50多萬隻,占全鎮肉雞生產比例已超過50%,養殖戶此頊人均收入高達9000元左右,肉雞飼養成為該村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
福寧村作為滑子蘑生產基地,平均每年全村有幾十萬簾的滑子蘑種植量,總產量接近1000噸,在塔嶺鎮滑子蘑生產中占有重要份額。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搞滑子蘑生產,此項產業也成為該村農民人均收入中的主要來源。吳山咀村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從2006年開始在全村大面積推廣種植出口日韓的
小茄子,當年的種植面積就達到700多畝,占全鎮種植面積的90%,每畝曾創下4000元的良好收益。
四面環山的棒棰溝村依據自身豐富的林地資源,做大“山”字文章,大力發展板栗生產,同時與
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聯姻”,破解了冬季板栗抽條等諸多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點。該村己擁有集中連片的千畝板栗園一個,眼下正積極研究引進板栗深加工企業。
塔嶺全鎮9個行政村中,現己有5個村有了自己的主打產業,呈現出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態勢,這便使全鎮農業發展脈絡逐漸明朗起來。據了解,為了更好地推動“一村一品”的發展,塔嶺鎮下一步依據各村優勢,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技術含量,讓其他村也逐步走上“一村一品”的發展軌道。
特色產業
塔嶺鎮由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金沃集團引進的兩條食用菌、果菜凍乾食品生產線日前在莊河市塔嶺鎮現代農業園區投產。據了解,這是莊河市目前生產能力最大的凍乾食品生產線,每條生產線年可生產各種凍乾食品過百噸,主要以加工當地的
滑子蘑等食用菌為主。
凍乾食品是將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食和水產品存放在真空條件下,通過凍乾機將速凍後物料的水分由固態升華為氣態,從而使物料脫水乾燥製成乾品。這種產品不僅保持了原有物質的色、香、味、形,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
維生素、
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不需要冷藏設備,只要密封包裝,就可以在常溫下長期貯存、運輸和銷售,能夠保持三五年不變質。由於這種食品只有5%含水量,因此質量好、重量輕,可大大降低其經營費用。果菜食品凍乾後再食用時,只要加水即可,幾分鐘內就會恢復原狀,好似鮮品。據了解,凍乾食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是普通熱風乾燥脫水食品的46倍,正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宗食品。據金沃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新上的凍乾食品生產線年可生產食用菌、果菜凍乾食品400餘噸,主要以加工滑子蘑為主,約占總加工能力的一半,產品全部出口。生產線之所以選擇落戶“滑子蘑之鄉”塔嶺鎮,就是為了及時滿足生產線的原料供應。為了保證食用菌的生產質量,金沃集團還在塔嶺鎮現代農業園區建立了莊河市唯一的食用菌科研基地。
“揚起龍頭帶龍身”是一句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莊河市塔嶺鎮正在著手做強加工產業的“龍頭”,壯大種植環節的“龍身”,力推滑子蘑生產再上新台階,使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再度升級。塔嶺鎮是莊河市重要的滑子蘑生產基地,有著20餘年滑子蘑的生產歷史。這一產業不僅是該鎮的農業支柱產業,同時也是農民的致富產業。2008年這裡的滑子蘑種植就超過400萬簾,創下了歷史新高。
靠產業富民,推動滑子蘑產業升級,是塔嶺鎮黨委政府由來已久的想法。當年滑子蘑在這裡發展之初,呈現出這樣一種“原生態”:農民買到菌種就回家種植,根本沒有什麼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說法,收穫時節只能一家一戶直接面對市場,農戶賺多賺少,只能看市場行情。而從2000年至今,這裡的滑子蘑生產則出現了新變化,亦即出現了產業的初步升級——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由1995年不足50萬簾發展到2000年的200萬簾。二是出現了一隻約40人的經紀人隊伍,為滑子蘑的銷售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出現了金沃集團,亨大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每年加工量在5000噸左右,成為拉動滑子蘑生產的龍頭。但這一初步的升級並不能滿足進一步壯大滑子蘑產業拉動農民增收的需要。據該鎮食用菌協會會長崔文增介紹,幾年來塔嶺鎮滑子蘑產量都接近8000噸,2008年有可能腰超過8000噸。而要農民像種植大田那樣發展滑子蘑這一投入少、產出大、來錢快的產業,每年再生產8000噸滑子蘑也是可能的,但制約這一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這裡的加工企業弱小,每年的加工量太少,無法引領滑子蘑這一產業在塔嶺鎮能“滿負荷”發展。
領導班子
王福利:塔嶺鎮鎮長。主持政府的全面工作。主管財務、村級財務、審計工作,同時,協調國稅、地稅、信用社工作。
吳成祥:人大主席。
欒希平:副鎮長。主管農村經濟發展工作。
王曉麗:副鎮長。分管科協、計畫生育、合作醫療等工作。
初學權:副鎮長。
隋誼:副鎮長。
王正:黨委組織委員。
辛洪福:黨委綜治委員,黨委委員。主抓信訪維穩中心工作。
趙正東:黨委紀委書記。主持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全部工作,兼職民政助理。
孫景祿:武裝部長。負責全鄉民兵及武裝工作。兼職林水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