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人塑己塑春秋:張充仁傳

塑人塑己塑春秋:張充仁傳

張充仁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奠基人,也是傑出的畫家,文藝理論家和美術教育家,他曾在上海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學習,又在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接受西方藝術教育,曾為馬相伯馮玉祥蔣介石司徒雷登等人塑像,他的手模與羅丹畢卡索一起並列在法國藝術博物館。本書就是為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列傳。

基本介紹

  • 書名:塑人塑己塑春秋:張充仁傳
  • 作者:陳耀王
  • 頁數:296頁
  • 定價:48.00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開本:16
  • 語言: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陳耀王,1935年出生於上海,科技工作者,曾任無錫市農科所副所長、農業部全國畜牧扶貧專家顧問組副組長等。1983年起,先後由國家派往歐洲、美國、非洲等地執行科技合作等項目,此後又多次訪問歐美等地。退休後,關注藝術傳承,2003年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泥塑之神手——張充仁的藝術人生》。另有相關論著3種、論文20餘篇。現為上海土山灣博物館名譽館長、張充仁藝術研究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員。

圖書目錄

張充仁:我是第一名(代序)
自序
第一章 拂去歷史的塵埃
第一節 徐光啟先賢奠徐匯
第二節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
第三節 土山灣畫館的肇始
第四節 土山灣木工雕花間
第五節 土山灣畫館的傳承
附: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繪畫館的藝術傳承
第二章 他的祖輩和童年
第一節 先祖世代行醫
第二節 因戰亂到徐家匯
第三節 童年慈母去世
附:張充仁家族譜系
第三章 在土山灣工藝院
第一節 師從安敬齋
第二節 求教馬相伯
第三節 結識徐詠青
第四節 開始畫油畫
第五節 自己配試劑
第六節 嘗試著創業
第七節 學徒期滿師
第四章 開始踏上社會
第一節 電影公司畫布景
第二節《時報》畫刊編輯
第三節 譚家的家庭教師
第四節 醞釀去比利時留學
第五節 拜訪艾爾思先生
第六節 背井離鄉臨別依依
第五章 在茫茫的大海洋
第一節 埃及教授
第二節 途經香港
第三節 抵新加坡
第四節 在科倫坡
第五節 過印度洋
第六節 穿越紅海
第七節 蘇伊士運河
第八節 進地中海
第九節 到達馬賽
第十節 途經巴黎
第六章 比利時皇家美院
第一節 師從巴斯天教授
第二節 隨隆波教授學雕塑
第三節 創作“漁夫之妻”
第四節 暑假游巴黎
第五節 蒙娜麗莎與維納斯
第六節 在佛羅倫斯
第七節 我為學習而來
第八節 雕塑馬修巨像
第九節 中國人不好侮
附:張充仁在國外的師承與同輩關係
第七章 拜訪陸征祥神父
第一節 初見陸征祥修士
第二節 答訂“二十一條”
第三節 拒簽“巴黎和約”
第四節 聖安德列修道院
第五節 宣傳抗日不改初衷
第六節 陸征祥晉鐸大典
第七節 鼓勵張充仁回國
第八節 愛國愛教的楷模
第八章 幫助畫家埃爾熱
第一節 初見埃爾熱
第二節 中國的真相
第三節 知己埃爾熱
第四節《藍蓮花》故事
第五節 惜別埃爾熱
第九章 訪問歐洲六國
第一節 船抵英國
第二節 到達荷蘭
第三節 訪問德國、奧地利
第四節 參觀義大利和梵蒂岡
第十章 創辦充仁畫室
第一節 舉辦歸國展覽會
第二節 充仁畫室誕生
第三節 充仁畫室的教學
第四節 張充仁繪畫藝術
第五節 張充仁雕塑藝術
第六節 張充仁和同道們
第七節 為歷史人物塑像
第八節 想為新中國效力
第九節 人民英雄紀念塔
第十節“南張北劉”之議
第十一節 張充仁的學生們
第十二節 張充仁為國育才
第十三節 張充仁的家庭
第十一章 遭遇“文化大革命”
第一節 打成“現行反革命”
第二節“不速之客”沈默
第三節 三百兩黃金來歷
第四節“文革”初期的感受
第五節 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第六節“文革”後期的感受
第七節 為了不再做噩夢
第十二章 重訪法國比利時
第一節 埃爾熱苦尋張充仁
第二節 張充仁如枯木逢春
第三節 張充仁重訪比利時
第四節 依依惜別埃爾熱
第十三章 冷冰冰催回上海
第一節 為陳沂同志塑像
第二節 被推為文聯委員
第三節 得到老市長的肯定
第十四章 去歐洲再鑄輝煌
第一節 五十年後重返法國
第二節 故人重逢在巴黎
第三節 八十歲感言
第四節 為法國總統塑像
第五節 在歐洲廣為人知
第六節 參加中法領導會見
第十五章 我的根在祖國
第一節 此生願葉落歸根
第二節 雕塑“完璧歸趙”
第三節 安眠在馬恩河畔
第四節 他的藝術長存
後記
附錄
一、張充仁先生年譜
二、張充仁作品目錄
三、張充仁文論著錄
四、張充仁學生名錄
五、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後記

25年前,余因公赴法國考察,在巴黎時,拜訪了世交前輩張充仁老先生,暢談竟日,相聚甚歡。當時正值歐洲掀起“張充仁熱”,我對張老說:“您奮鬥了將近一個世紀,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獲得了歐洲人民對您的尊敬,但國內對您卻知之甚少,應該將您在20世紀的經歷和見聞寫下來;這不僅是位有成就的藝術家的個人經歷,也是時代的縮影,後人閱之當有裨益。”張老答道:“我一直想寫本自傳,也寫了些,目前工作繁忙,無暇續筆,以往曾有友人幫我寫過,但我不滿意;如你感興趣,我倒很希望你能幫我寫本傳記。我們是世交,我看著你長大,更重要的我們都是基督徒,有共同的信仰,你能理解我,我也信任你。”盛隋難卻,我只得允諾。
2003年拙著《泥塑之神手也——張充仁的藝術人生》出版,出乎意料的是陳鵬舉、王琪森、顧衛民、王琿等學者教授,紛紛撰文讚揚推薦,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在黃金時段,兩次全文連播了這本傳記;在張充仁先生誕辰100周年時,還拍了五集電視紀錄片《泥塑神手——張充仁》,在電視台播出。這真使我這個已退休的老科技人員受寵若驚。但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文筆淺陋,這本傳記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張老的精神和事跡感人至深。
10年前,上海成立了張充仁藝術研究交流中心與張充仁紀念館,匯集了很多專家、學者從事對張先生的研究,發表了很多有份量的論文,還陸續出版了10種洋洋巨著,碩果纍纍。而新成立的上海土山灣博物館,也相繼出版了3種有關著作。面對這些研究成果,使我產生了重新充實、修改和提升這本傳記的想法。
2010年經友人介紹我和香港某出版社簽約,出版張充仁先生的傳記,銷往港、澳、台、東南亞和北美華人地區,宣揚張充仁的藝術成就和華夏文明。筆者深受鼓舞,不顧老邁,奮戰經年,四易其稿,終於將張充仁的新傳記完稿。但意想不到的是該出版社競二次違約,連書稿都不知所終,只得重新握管,再修新篇。
著名傳記作家羅光曾經說過:“文學傳記中所說的,句句都應該有史實作根據。文學傳記作者可以剪裁歷史,但不能虛構。”筆者遵循前輩的教導,在撰寫本書時,再三核實資料,去偽存真,對有時已經模糊的記憶,則儘量注重考據,做到言必有據。同時對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也不打算迴避,把過去欲言又止,及有意隱晦的某些事實,也原原本本記述下來,目的是向世人展示一個真實的張充仁。
本書得以順利完稿出版,得益於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宋浩傑副局長和馮志浩主任的大力支持;出於同樣理由,我也要感謝張充仁藝術研究交流中心的郁賢鏡先生領導的團隊,為我提供了大量素材。充仁畫室的簡慶福、吳知源、應芊芊、朱亞新、徐信、余克明等前輩,上海油雕院的趙志榮副院長,香港著名雕塑家沈默,旅居歐洲的張老令愛張以菲、張以芳女士,台灣的林村源董事長,以及張老的忘年交陸忠文、蔡勝平、紀仁桐、張錦一、蔣日宏等先生,為我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攝影大師簡慶福世叔為本書題簽,李天綱教授為拙著賜序,都為本書增色不少。我還要感謝孫佩韶藝術總監的團隊和本館的同仁們在圖片製作和文字處理方面所作的細緻_T作。
筆者年近八秩,垂垂老矣,但欣逢盛世,老驥伏櫪之志猶存,意想不到為了寫張充仁傳記,競把我的人生帶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使我的晚年能過得更有意義。如天假以年,我還想把攝影泰斗簡慶福的傳記寫好,作為我人生最後的奉獻,也是為了崛起中的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添磚加瓦,圓自己的“中國夢”。
今年適值家母王素娥女士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書獻給我英年早逝的母親,她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兄弟送進著名的磐石國小和震旦附中,使我倆從小受到中西文化的薰陶而終生獲益。

序言

20世紀初,在上海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張充仁,他是我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傑出的愛國主義畫家;他無論是在繪畫、雕塑,還是攝影、翻譯、教育、著作等方面,都是有建樹的一代宗師。這樣德藝雙馨的全才,在國內美術界中是無與倫比的,他的名聲早已超越了國界,在西方有10多億人知道他、敬佩他,並影響了好幾代人;但在20世紀後半葉的中國,他的藝術生涯卻並不平坦,不僅鮮為人知,甚至名少見於經傳。“文革”期間更是受到殘酷的迫害,大量作品被砸、被毀。在悲痛和無奈中,他沒有消沉,依然堅持其特立獨行的藝術追求,默默耕耘,創作了大量反映時代面貌的架上雕塑和繪畫精品,展示了那些特殊的歲月。改革開放使張充仁如枯木逢春,他迎來了遲到的春天,雖已年逾七旬,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他卻說:“藝術家的心是不會退休的。”
1981年張充仁應邀赴比利時,此時,他早年和埃爾熱(Herg6)合作的《丁丁在遠東:藍蓮花》和埃爾熱因不斷思念張充仁而創作的《丁丁在西藏》,已被譯成50多國文字,發行量超過1.5億冊,張充仁是23本《丁丁歷險記》中唯一真實的人物。他和埃爾熱在分別47年後的重逢,轟動了歐洲,比利時國王宴請他,皇后親自拜訪他,而歐洲民眾更想見見這位久仰大名的“中國張”,各大媒體宣傳張充仁甚至超過了來訪的外國元首。
1985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夫人(Danie1eMittert。and)親自來華邀請張充仁赴巴黎講學,儘管已近80高齡,但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使他義無反顧地遠赴歐洲再鑄輝煌。張充仁先到瑞士訪問,瑞士文化社會部長驕傲而不失幽默地說:“我們搶在密特朗總統前頭向您致敬,真是萬分榮幸。”張充仁在法國接受文化部的委託為埃爾熱、為德彪西(ClaudeDebussy)塑像,連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goisMitterrand)也破例請張充仁為他塑像,在歐洲再次掀起了“張充仁熱”。盛名之下,張先生不忘祖國,他熱情地向歐洲人民介紹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改革開放後迅速變化著的真實的中國;並多次回國,為鄧小平、茅盾、巴金、聶耳、吳湖帆、簡慶福等塑像;在望九之年,還創作了雕塑“完璧歸趙”,慶賀香港回歸。李先念、朱鎔基、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也先後在法國接見過他。1998年張充仁在巴黎病逝,享年91歲,安葬在藝術之都。
張充仁把西方藝術引進中國,又把中國文化的精粹帶到西方,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首位進入歐洲並受到激賞的中國雕塑家。他的雕塑矗立在布魯塞爾百年宮頂,供奉在巴黎愛麗舍宮和德彪西紀念館,屹立在文化名城昂古萊姆(Angouleme)和上海高雅的淮海路;他的手模和羅丹、畢卡索的手模並列在法國國家藝術博物館。他以雕塑和繪畫見證了20世紀,也為中國藝術家爭了光。
進入新世紀後,張充仁的藝術成就,震爍了國人,也使我們幡然醒悟:不能再湮沒這位真正的藝術大師,紛紛開始了對他的研究。2002年台灣歷史博物館率先舉辦了“張充仁藝術回顧展”,出版了相關著作。2003年上海閔行區建立了張充仁紀念館和張充仁藝術研究交流中心;筆者也出版了張先生的傳記《泥塑之神手也——張充仁的藝術人生》,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兩次全文連播了這本傳記。2005年出版了《張充仁研究第一輯》。2007年上海隆重舉辦了張充仁誕生100周年紀念,繼續出版了《張充仁研究第二輯》和《Artist張充仁》;拍攝和播放了5集電視紀錄片《泥塑神手張充仁》。2008年為了紀念張充仁逝世10周年,在北京舉辦了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的專家們對於張先生所取得的成就,給予極高的評價和肯定。2009年出版了《張充仁研究第三輯》。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上,電視記錄片《“中國張”的世博情緣》成為國內唯一入選的藝術家參展片;在新建成的上海土山灣博物館中,也著重展示了張充仁的藝術傳承;而“張充仁、劉開渠雕塑作品聯展”,更使人們回憶起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奠基人“南張北劉”的藝術成就。當年還出版了《張充仁藝術研究系列》(分雕塑.繪畫和文論三卷)。2012年為紀念張先生誕辰105周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大型的張充仁紀念展,並出版了《張充仁傳》和《走進張充仁》。今年是張先生逝世15周年紀念,隨著對張充仁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積極宣傳,他在國內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攀升中。
20世紀是我國近代史中變革最激烈的時代,中國人民經歷了巨大的痛苦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張充仁無疑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回顧歷史對他的不公和他在國內外認知度的明顯落差,筆者試圖通過本傳記,客觀地記述他的人生歷程,梳理出一些影響其人生軌跡的深層次原因,以求教於讀者。
張充仁一生歷經戰亂,十分嚮往新中國的建立。解放後他歡欣鼓舞地謳歌祖國,努力改造思想,積極爭取進步,希望能為祖國多作貢獻。但接踵而來的政治運動和越演越烈的極“左”思潮,使他陷於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更何況他是虔誠的基督徒,是由“披著宗教外衣的帝國主義分子”奴化教育培養出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畢竟不是依靠的對象;加上他解放前曾為蔣介石、司徒雷登等“頭號反動派”塑過像;還得過“中正文化獎”。因此,長期以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他逐步處於邊緣化的狀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文革”期間更受到嚴重的摧殘。但在張充仁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他能始終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我行我素、卓爾不群、剛正不阿、寵辱不驚,堅持“塑人、塑己、塑春秋”,把一生奉獻給他熱愛的藝術和祖國,成為20世紀國際上最著名的中國雕塑家、中國藝壇中最璀璨的明星。
張先生不但是位畫家、雕塑家,還是藝術史家和美學理論家。他精通法語,深研中西哲學和文藝史,又勤於寫作,這使他和同時代留學歐洲、稍通外語而一知半解的藝術家不同,他具有淵博的中外美術史知識和高屋建瓴的藝術見解,常侃侃而談,語驚四座,他寫的文章更充滿了哲理和教益。他創辦的充仁畫室,自1936年後的30年中,培養了300多位藝術才俊,其中很多成為著名的藝術家,分布在世界各地。張先生常說:“我來人間不是為了獲取,而是為了奉獻。”他實踐了自己的諾言,無怨無悔地走完了他那漫長、坎坷而又光輝的藝術人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0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逝世400周年,在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和利瑪竇長期傳教的中華大地,相繼開展了紀念活動,義大利政府把這年定為“中意文化年”。他們邀請了上海土山灣畫館的最後傳人,也是張充仁的“關門弟子”葉兆澄先生,來到利瑪竇的故鄉馬切拉塔(Macerata)舉辦個人畫展,並在文化名城佩魯賈(Perugia)和首都羅馬等地巡迴展出,受到隆重的接待。他那源自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傳承,和帶有濃厚中國畫意境和情趣的畫風,以及畫面上展示的把中國畫的筆法溶入西畫的那種詩情畫意,吸引了大量觀眾。這在當代藝術盛行的西方畫壇,無疑帶來了一股春風,注入了一股清新劑,使人耳目一新,因而好評如潮。而張先生早年的學生,年逾九旬的攝影家簡慶福先生,亦因其對攝影藝術的重大貢獻,近幾年來連續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造型藝術成就獎”和美國攝影學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成為全球獲此殊榮的第一位攝影大師。張先生晚期的學生陳逸飛等更為畫壇所熟知,張先生傳承有人,並深遠地影響著廣大的後輩藝術家,我想他老人家在天之靈,亦當含笑九泉。
筆者年近80,又非藝壇專業人士,才疏學淺,書中謬誤之處,尚祈讀者不吝賜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