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介紹
場口鎮地處
富陽區西南部,東靠環山鄉,南臨常安鎮,西接東圖鄉,北瀕富春江。距杭州55公里,距富陽市中心18公里。
320國道(南線)和杭新景高速(杭千高速)貫通全境,屬平原產糧區。 場口是杭州市確定的20箇中心鎮之一,全省第二批省級中心鎮。
場口是古來地名,因系山貨堆積場和湖源溪入江口而得名,5000餘年前即有人類居住的遺蹟可查。秦漢就人居密集,至唐宋則街市繁榮,清末明初場口的繁榮達到鼎盛時期,直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縣政府遷至場口,使場口一度有小上海之稱。轄區內
王洲古稱孫洲,是三國吳大帝
孫權故里。1992年5月,由場口鎮、王洲鄉合併成為場口鎮。2004年2月,又與東圖鄉合併組建新場口鎮,並與富春江經濟開發區合署辦公。全鎮轄50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332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2005年末,全鎮總戶數13582戶,總人口41815人,其中男21286人,女20529人,非農業人口149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23%。計畫生育率為96.29%。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場口鎮總人口為29709人。
建置沿革
場口原是富陽四大縣埠之一,很早就為商業集鎮,又當湖源溪的出口,是湖源山區出運山貨的堆放場所和進山物資的集散咽喉,故名場口。清代為西南區儀鳳一、二莊及洋漲三莊,民國時期為場口鎮馬山鄉、王洲鄉。建國後,沿稱馬山鄉、王洲鄉。1956年,為場口鄉、王洲鄉。1958年,建立場口公社與王洲公社。1959年11月,王洲公社併入場口公社。1981年,又分設場口公社與王洲公社。1984年3月,復稱場口鎮、王洲鄉。1992年4月,王洲鄉併入場口鎮。
大事記
1988年,杭州富陽天線廠生產的拉桿天線被評為省優產品;1989年,被評為部優產品,暢銷全國10多個省、市及
美國、
德國等國家和地區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2年,完成
有線電視轉播接收工程,並普及到各村;鎮工業產值首次超億元。
1993年3月,投資50萬元,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鎮中學教學樓投入使用。
1996年,孫權家酒廠生產的“孫權家酒”獲’96第二屆中國環保及綠色標誌品博覽會金獎;鎮有線電視站與富陽市有線電視台聯網,能收看富陽台等12套節目。
1997年,實現村村通
程控電話;320國道南線工程開始施工,國道貫穿全鎮。
1998年,場口新街東西街道基本成型,南北街道完成設計規劃;實行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投資28萬元的市重點工程塘東山排澇站泵站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1994年以來,場口鎮徵收
農業稅工作日趨困難。1998年,鎮委、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以書記、鎮長為組長的徵收領導班子,下設
宣傳、
徵收、護稅、
檢查4個小組。先後召開兩次動員大會,有線電視播放鎮領導講話30次,張貼宣傳標語640張,宣傳車逐村宣傳。在徵收過程中,採用“先大後小、先難後易”等辦法,先集中徵收難點村,以說服教育為主,較好地完成了本年徵收和清欠任務。全年徵收農業稅入庫97.4萬元,其中本年度78.1萬元,完成全年總量的100%,補征舊欠農業稅18.3萬元。
1998年10月4~6日,鎮團委牽頭舉辦場口鎮中秋杯籃球賽,球賽在
葉盛村舉行,歷時3天,9支球隊108名球員參賽,觀眾達1萬餘人次。場口耐火材料廠隊獲得冠軍。
1998年10月,《場口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目標、土地結構調整以及土地保護、整理、規劃、開發等內容。對提高場口鎮土地利用率,發揮土地效益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有積極作用。
2008年7月,場口新區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
2009年11月18日正式啟動建設場口·陽光家園公寓房二、三期工程。
2011年 5月20日,場口鎮舉行城防工程開工典禮,這是場口鎮中心鎮發展和推進新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標誌著中心鎮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農業建設
1991年,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以
養殖業為輔。種植業品種主要為稻、麥、油菜、
蘆筍、
西瓜、甘庶、蔬菜等。王洲片和東圖片原是重點產糧區,在“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營”的前提下,農業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先後修復加固了上塢水庫,老山塢水庫,海塢水庫,2005年新建上塢水庫,解決了真佳溪一帶4000餘人的飲用水問題,杭州市重點水利工程“宋家溪流域整治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分別於2003年、2005年全部完工。1993年後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當年引進牛膀種植130公頃,同年從金華引進珍珠蚌養殖,並逐年擴大,2005年養殖331公頃,全年產值2280萬元。2000年在老山塢村引進
烏雞養殖,出產綠殼蛋,老山塢綠殼蛋基地現養殖烏雞1萬羽,生產綠殼蛋15萬公斤,被市科協列為“金橋工程”項目和富陽市優質農產品示範基地,“老山牌”烏雞綠殼蛋獲2003年省農博會銅獎。2003年完成王洲畈790公頃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26公頃。
工業發展
全鎮傳統工業項目有造紙、
耐火材料、電子器材、采沙及運輸業。因未形成一定規模,工業經濟發展緩慢。2003年建成規模企業“國裕管樁”,年生產能力逾億元。1997年建辦的中荷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產品家用純水器,2003年被中國科學研究院認定為“中國名優產品”,是全鎮首家科技含量較高的規模企業。耐火材料業經久不衰,黃砂採運業效益明顯。2003年劃定以王洲為中心的場口工業區塊,2004年完成規劃設計,2005年啟動建設集中連片的百丈畈標準廠房。至2005年末,全鎮有大小工業企業335家,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20家。
1991年,商業網點有
供銷合作社經營的場口、大路、東梓供銷社3家,各村有一定數量的經銷商店。1992年5月,場口、王洲合併後,場口的集市更顯繁榮。此後由於地勢較低、街道狹窄、店屋老化等原因,一度繁華的老街商鋪逐步漸少,新街逐步形成,1992年在集鎮西南建立農貿市場,有攤位60餘個,2003年,全鎮第一家上規模的
連鎖超市,如海超市進入場口,2004年實施“放心店”工程,分布於43個行政村的43家放心店驗收合格。2005年底,全鎮共有大小店商515家,從業人員1280人,年經營額25200萬元。
基礎設施
因陸路交通的日益發達,富春江客輪已於2000年停航,場口至富陽客輪也於2000年取消,航運只有貨物運輸。1998年拓寬中(埠)-場(口)線為二級公路,2000年建成320國道南線,2005年新建“杭千高速”,兩條公路自東而西貫串全境。1992年建成場口程控大樓,
行動電話開通,2004年新建前金移動通訊發射塔,移動通訊覆蓋率達到100%。2005年底電話普及率為14.1部/百人。有農業銀行1家,農村信用合作銀行1家。2005年底儲蓄額17239萬元,人均儲蓄額4122元。
1991年以後,新建校舍10000平方米,總投資850萬元。2005年被評為杭州市教育強鎮。全鎮有國中2所,國小3所,幼稚園3所,在校國中生1204人,入學率100%,在校小學生2821人,入學率100%,在園幼兒971人。
有市屬醫院1家,防保所1家,50個行政村都建立了衛生室,2005年底初級衛生保健率100%。2005年底
自來水普及率100%,參加
農村醫療保險33990人,參保率81%,1991年開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覆蓋率100%,2004年通過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工程驗收。
全鎮農民人均收入1991年為2515元,2005年底達到5961元,參加農村養老保險2007人,6個村被命名為富陽市小康村。
名村名人
化竹村
化竹村位於場口鎮東南壺源溪旁,全村216戶,700人,是富陽市第四批社會主義小康村之一。村民以
孫姓為主,系三國吳大帝孫權族人之後裔。1996年,在村民孫良根家中發現民國8年(1919)修的《富春雙溪孫氏宗譜》(化竹村曾名雙溪村)中收錄的《皇家玉牒》及《天子自序》等重要史料,為史學界研究三國孫權的世系提供了可信依據。化竹村有一支50餘人組成的竹馬隊,系傳統文化娛樂項目,據稱化竹村名由此而得。每年新春和元宵佳節,竹馬隊在周邊村及場口鎮等地巡迴,也在富陽、杭州等地表演,還曾由
浙江電視台搬上螢屏。1998年,實現工農業產值1993.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89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465元,村黨支部被評為富陽市先進黨支部。
東梓關
東梓關位於場口鎮東梓村,緊靠秀麗的富春江,是龍門古鎮孫氏的發源地,因郁達夫同名小說而著名。村內有近百座明清古建築,不少還是精品;它還是古代著名水上關隘,存有不少頗有開發價值的歷史古蹟,如“官船埠”遺蹟、“越石廟”、古驛道。另外,還有當代名聞遐邇的東梓關骨傷科醫院,郁達夫小說中描寫到的徐家大院、“春和堂”藥鋪,秀美風光與動人傳說融為一體的“姐妹山”等。
孫權
東吳太祖大皇帝
孫權(182-252),字仲謀,
吳郡富春(今
浙江富陽)人。
三國時期
吳國的開國
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據說是中國兵法家
孫武後裔。
長沙太守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
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金守兒
金守兒(1955~1979),前金村人。自幼愛聽革命故事。1976年,應徵入伍,1978年4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1979年1月,在
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再三要求上前線。到前線後擔任六○炮炮手,用最少的炮彈摧毀敵火力點。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肚子被打穿,在腸子被打斷並流出肚外的情況下堅持戰鬥。3月3日,在攻打高巴嶺戰鬥中犧牲。
中國人民解放軍追認他為一等功臣,中共富陽縣委號召全縣人民向金守兒烈士學習。
風俗節日
過節又叫“過時節”,村村都有自己的節日,是相沿已久的傳統習俗。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時期曾一度取消,改革開放後逐步恢復。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遍邀親朋好友相聚,熱鬧程度勝過春節。場口鎮上的節日為農曆八月十五,時值中秋佳節。
解放後,時節演變成趕集。1992年,趕集人數超過5萬人。時節氣氛漸有淡化,以組織全鎮籃球友誼賽替代。
發展歷程
昔稱小上海
抗日戰爭爆發後,
富陽縣城淪陷。1937年12月,富陽縣政府遷至場口。當時,距場口東北25公里的靈橋為抗日前哨,7公里外的中埠為經濟封鎖線,各有駐軍扼守。場口以其前有大江作天險,左有窄溪、深沃為腹地,右得大源、湖源山區作屏障等獨特的地理環境,顯得較為安全,成為杭州通往內地的必經要道和貨物進出的重要集散地。兼有富春江航運之利,當時場口至杭州輪船有16艘,載重240噸,並有快艇4艘,每天對開一班,為形成敵後商品交易市場創造了條件。
1943年後,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客幫,均來場口採辦商品,寧波、紹興、蕭山、杭州等地商人聚集場口開店營業,浙江地方銀行在場口設立物資搶購處,專門收購單幫商人從上海、杭州偷運出來的貨物,轉銷於內地。當時的場口,商號成片,草舍成街。據1944年4月21日《東南日報》載:場口商號不下五六百家,人口逾萬,已躍為東南吐納港,商業呈畸形繁榮,入口以棉布、百貨、食鹽為大宗,出口以土紙、瓷器、桐油為大宗,各地商賈雲集於此。1946年11月,《浙江商報》又載:每天從各地匯到場口的貨款達千萬元以上,杭票的交換額每天多至數千萬元,無論是南貨、綢布、顏料、棉織品,只要是後方需要的商品,這裡應有盡有。據《場口商號會員錄》所載: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鎮上的商號達464家,其中旅館宿店39家,菜館飯店27家,跑單幫的流動商人不計其數。為解決流動商人食宿,街上一般民家都設有臨時客床3至4張,包吃包住,經濟方便。商業區擴展到東至石塔山,西至雞山,北至木排頭。除老街外,新辟后街、草舍街、江東街等臨時街道,連占地百畝以上的馬沙灘也拓建為街市。客、貨商船自龍潭廟泊至青江口,長達2.5公里,總數不下千艘。荷蘭的兩艘機動商船也駛入場口進行商貿活動,其中一艘被日本飛機炸沉,部分殘骸至今還沉在場口大橋下游江底。當時,場口的知名度遍及東南各省,從外省來的郵件,只要寫上"浙江場口"或只寫"場口",便可直接抵達。駐於場口鎮的浙江直接稅局新登分局(轄富陽、新登、蕭山三縣)之稅金收入,列於全省之首。時有"小上海"之稱。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歷經8年離亂的商號,陸續遷返原地復業,盛極一時的場口商市漸趨衰落。
今為電子村
50年代後至70年代前,
場口村一直以農業為主,興建了大批農田水利工程,將旱地全部改成水田,後又不斷改良土壤,改造低產農田,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糧食畝產從1949年的100公斤提高到1992年900多公斤,成為名聞遐邇的"噸糧村"。
70年代後,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鄉鎮工業開始起步。改革開放後,村辦企業和個體聯戶企業日趨興旺發達。1980年9月,位於龍潭古渡橫跨青江、全長138米、寬8米的場口公路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南來北往的擺渡歷史,為場口的工業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至1992年底,境內共有工業企業42家,其中縣辦企業4家,鎮辦企業3家,個體及聯戶企業35家。擁有固定資產800多萬元,全年工業總產值5600萬元,創稅利1100萬元。在工業企業中,電子工業異軍突起,發展尤快。全村有電子工業企業15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產值4000多萬元,稅利840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和稅利的71%和76%。主要電子產品有電視機、收錄機、對講機、電子遊戲機的拉桿天線,有線電視用的各種型號銅軸電纜、接外掛程式、分支分配器、用戶盒、放大器等。電子產品零部件的加工配套,已遍及全村大多數農戶家庭,1992年,全村電子產品的加工產值高達500多萬元。
鎮辦企業場口電子器材廠是全村電子工業的龍頭,該廠為西湖電子集團公司成員廠,中國視像行業學會會員廠。1970年12月興建,1980年始產拉桿天線。1981年7月,全國電視機拉桿天線質量評比獲滿分,達到部頒標準。1984年,成為全省生產電視機、收錄機等拉桿天線的定點廠。1992年,廠區面積1.1萬平方米,職工687人,固定資產437萬元,年產值2626萬元,創稅利127.86萬元。生產的JL7-230-Ⅲ拉桿天線,1988年評為省優產品,次年評為部優產品,暢銷10多個省、市及遠銷美國、德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鄉鎮企業模範集體,198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先進企業,1988年被評為市級、省級明星企業。廠長周海林,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廠長和明星企業家,199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除電子工業外,其他工業亦有相應發展。場口耐火材料廠生產的特種耐火材料"中耐1號",質量優於美國等國的同類產品,價格只需進口產品的二分之一,1992年4月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產品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場口村面貌煥然一新。1984年後,先後建成內設1000座的場口電影院、擁有2000餘平方米營業面積的場口商場、日供水300噸的場口自來水廠和溜冰場、錄像廳、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等設施。1992年農曆八月十五的傳統集市,到場口經商、趕集的人數超過5萬,為1949年以來所未見。
場口新區新發展
場口新區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始於2008年7月。共分四個區塊,百丈畈區塊、塘東畈區塊、青江畈區塊和場口新城,其中前三個都是工業區塊。場口新區2009年投資1.8億元,全面啟動和推進新區百丈畈、塘東畈主幹路建設,完成入區口景觀改造、集鎮南北街道建設、場口大橋接線工程130戶農戶拆遷工作等;加快項目推進服務,積極促成駿龍包裝、同濟醫療器材項目開工建設,迪沃普氣體設備、天志實業項目動工並生產。
功能定位:富陽西南“新城” 場口鎮緊緊抓住富陽市戰略規劃對場口發展的有利契機,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加快集鎮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依託工業經濟的跨越發展和對周邊鄉鎮的強大輻射功能,帶動人口的大量集聚和商貿的繁榮,從而促進金融、商貿、文化、娛樂、體育等第三產業和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使場口成為杭州產業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富陽西南“新城”。產業經濟新平台:在現有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中小企業創業園和塘東畈、青江畈大企業大項目園的形成,使場口成為以工業經濟為支柱、第一產業不斷鞏固、第三產業欣欣向榮的產業經濟新平台和富陽經濟新的增長極。
宜業宜居的生態區:充分發揮場口山清水秀和生態良好的自然風光優勢,加大對富春江濱、湖源溪畔和瓜橋江的保護、整治與開發。充分利用場口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努力打造具有場口特色的富春山居精品線路和運動休閒產業,大力發展民眾文化體育生活,不斷提升場口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使場口成為投資的熱土,居住的“天堂”。
總體目標:5年建設一座現代化新城
場口鎮中心鎮培育5年行動計畫已基本制訂,計畫明確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把場口初步建成以工業經濟為支撐,以公寓房、商住房、市民廣場、城防景觀工程、商務酒店等項目為依託,以人口大量集聚和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為標誌,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和服務功能的現代化新城。
加快集鎮建設:計畫到2015年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0億元,建成區面積達12.2平方公里,新集聚人口1.5萬人,使常住人口達4萬人以上,集鎮常住人口達5.5萬人以上。
實施城市交通暢通工程:規劃形成“一環三縱”的道路體系。“一環”即圍繞規劃建設區建成320國道——沿江公路——經7路組成的交通環線;“三縱”即南北向經3路、場口大道、經7路三條生活型幹道,暢通建成區內、外部的交通便捷聯繫。
集鎮形成“一橫兩縱”的主幹道路體系:“一橫”即實施東西街道延伸拓寬改造,並對“杭千”高速場口互通進行改造,串聯“一心兩翼”。“兩縱”即建設南北街道和經3線,形成集鎮主幹道路框架。加快區域內聯網公路建設,實施東上線改造,拓寬下圖山——烏疇溪新村——320國道主幹道路。建設沿富春江貨運倉儲碼頭。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打造省級產業平台:5年計畫引進企業30餘家,新增產值80億元。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依託三國東吳文化,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孫權故里”精品線路。依託便捷的交通和區位優勢,發展運動休閒產業,加快豪都飛碟項目落地,大力發展和培育農家樂休閒項目。
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走高、新、大發展路子,加大塘東畈招大引強力度,確保已經引進的高科技、新能源項目儘快動工,儘早投產。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託場口工業平台的發展和人口的快速集聚,綜合布置大型商業、星級酒店、辦公、商貿諮詢等商務樓寓。5年計畫投資1.7億元,建成2個商業網點或大型超市。在新城核心區啟動建設投資2億的大型商貿綜合體及寫字樓宇;投資1億元將場口綜合市場進行提升改造;投資5000萬元,打造一條特色商業街。
公寓安置:場口農民走向“新居時代”
場口·陽光家園二、三期工程共740套住房,5月底交房。場口·陽光花園作為富陽“二選一”模式的試點小區,一期96戶159套房屋已入住,二期、三期即將交付使用,四期年內也將啟動。其中,一期多高層公寓房分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的二室二廳一廚一衛,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三室二廳一廚雙衛。
公寓房二、三期工程於2009年11月18日正式啟動建設,現已全部完成主體工程,近期即將交房。四期工程正式啟動,已完成施工圖的設計。二、三期公寓房建成後,場口鎮在全市率先實現“房等人”,為該鎮的“兩置換”(農宅置換城鎮產權房、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和拆遷安置工作打下了最堅實、最有效的基礎。
市農村住宅公寓化建設管理中心負責人說,以一家四口人算,如果安置戶選擇多層公寓安置,按照人均80平方米計算,他們全家可以擁有32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安置房,購買超過規定面積的部分後,全家就可以擁有三套房子,可以“管三代人”的住房問題。
場口·陽光家園”多(高)層公寓房的建設安置,從政府到廣大農民都走向“新居時代”。農民:從產權上看,原有的農村宅基地和住房的不能交易和增值的現象已發生質的變化;從生活環境上看,原有的髒、亂、差換成了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物業管理規範的城市居住小區。政府:從土地資源看,以宅基地換城鎮公寓式住房,節約了大量土地,達到了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騰出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從中心城鎮建設看,人口的大量集聚,產業的綜合發展、配套的逐步完善,為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