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口村位於富陽中南部,富春江南岸,坐落龍潭古渡旁,北距縣城18公里,南靠馬鞍山,北瀕青江水。全長83公里的壺源溪在此與瓜江匯合後,俗稱青江,向西北注入富春江。青江可直通輪船,為歷史上富陽四大縣埠之一,是湖源山區出運山貨的堆放場所和進山物資的集散咽喉,故名場口。清代為西南區儀鳳一、二莊,民國時期屬場口鎮,50年代初屬場口鄉,1958年後屬場口人民公社,1984年後屬場口鎮,歷為區、鄉、人民公社、鎮所在地。1992年,全村757 戶,267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場口村
- 地理位置:富陽中南部
- 人口:2670人
- 農戶數:757 戶
抗日時期,經濟發展,噸糧村,電子產品加工業,場口電子器材廠,場口耐火材料廠,新面貌,傳說,地圖信息,
抗日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富陽縣城淪陷。1937年12月,富陽縣政府遷至場口。當時,距場口東北25公里的靈橋為抗日前哨,7公里外的中埠為經濟封鎖線,各有駐軍扼守。場口以其前有大江作天險,左有窄溪、深沃為腹地,右得大源、湖源山區作屏障等獨特的地理環境,顯得較為安全,成為杭州通往內地的必經要道和貨物進出的重要集散地。兼有富春江航運之利,當時場口至杭州輪船有16艘,載重240噸,並有快艇4艘,每天對開一班,為形成敵後商品交易市場創造了條件。
1943年後,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客幫,均來場口採辦商品,寧波、紹興、蕭山、杭州等地商人聚集場口開店營業,浙江地方銀行在場口設立物資搶購處,專門收購單幫商人從上海、杭州偷運出來的貨物,轉銷於內地。當時的場口,商號成片,草舍成街。據1944年4月21日《東南日報》載:場口商號不下五六百家,人口逾萬,已躍為東南吐納港,商業呈畸形繁榮,入口以棉布、百貨、食鹽為大宗,出口以土紙、瓷器、桐油為大宗,各地商賈雲集於此。1946年 11月,《浙江商報》又載:每天從各地匯到場口的貨款達千萬元以上,杭票的交換額每天多至數千萬元,無論是南貨、綢布、顏料、棉織品,只要是後方需要的商品,這裡應有盡有。據《場口商號會員錄》所載: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鎮上的商號達464家,其中旅館宿店39家,菜館飯店27家,跑單幫的流動商人不計其數。為解決流動商人食宿,街上一般民家都設有臨時客床3至4張,包吃包住,經濟方便。商業區擴展到東至石塔山,西至雞山,北至木排頭。除老街外,新辟后街、草舍街、江東街等臨時街道,連占地百畝以上的馬沙灘也拓建為街市。客、貨商船自龍潭廟泊至青江口,長達2.5公里,總數不下千艘。荷蘭的兩艘機動商船也駛入場口進行商貿活動,其中一艘被日本飛機炸沉,部分殘骸至今還沉在場口大橋下游江底。當時,場口的知名度遍及東南各省,從外省來的郵件,只要寫上浙江場口或只寫場口,便可直接抵達。駐於場口村的浙江直接稅局新登分局(轄富陽、新登、蕭山三縣)之稅金收入,列於全省之首。時有小上海之稱。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歷經8年離亂的商號,陸續遷返原地復業,盛極一時的場口商市漸趨衰落。
經濟發展
噸糧村
50年代後至70年代前,場口村一直以農業為主,興建了大批農田水利工程,將旱地全部改成水田,後又不斷改良土壤,改造低產農田,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糧食畝產從1949年的100公斤提高到1992年900多公斤,成為名聞遐邇的噸糧村。
電子產品加工業
70年代後,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鄉鎮工業開始起步。改革開放後,村辦企業和個體聯戶企業日趨興旺發達。1980年9月,位於龍潭古渡橫跨青江、全長138米、寬8米的場口公路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南來北往的擺渡歷史,為場口的工業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至1992年底,境內共有工業企業42家,其中縣辦企業4家,鎮辦企業3家,個體及聯戶企業35家。擁有固定資產800多萬元,全年工業總產值5600萬元,創稅利1100萬元。在工業企業中,電子工業異軍突起,發展尤快。全村有電子工業企業15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產值4000多萬元,稅利840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和稅利的71%和76%。主要電子產品有電視機、收錄機、對講機、電子遊戲機的拉桿天線,有線電視用的各種型號銅軸電纜、接外掛程式、分支分配器、用戶盒、放大器等。電子產品零部件的加工配套,已遍及全村大多數農戶家庭,1992年,全村電子產品的加工產值高達500多萬元。
場口電子器材廠
鎮辦企業場口電子器材廠是全村電子工業的龍頭,該廠為西湖電子集團公司成員廠,中國視像行業學會會員廠。1970年12月興建,1980年始產拉桿天線。1981年7月,全國電視機拉桿天線質量評比獲滿分,達到部頒標準。1984年,成為全省生產電視機、收錄機等拉桿天線的定點廠。1992年,廠區面積1.1萬平方米,職工687人,固定資產437萬元,年產值2626萬元,創稅利127.86萬元。生產的JL7-230-Ⅲ拉桿天線,1988年評為省優產品,次年評為部優產品,暢銷10多個省、市及遠銷美國、德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鄉鎮企業模範集體,198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先進企業,1988年被評為市級、省級明星企業。廠長周海林,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廠長和明星企業家,199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場口耐火材料廠
除電子工業外,其他工業亦有相應發展。場口耐火材料廠生產的特種耐火材料中耐1號,質量優於美國等國的同類產品,價格只需進口產品的二分之一,1992年4月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產品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
新面貌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場口村面貌煥然一新。1984年後,先後建成內設1000座的場口電影院、擁有2000餘平方米營業面積的場口商場、日供水300噸的場口自來水廠和溜冰場、錄像廳、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等設施。1992年農曆八月十五的傳統集市,到場口經商、趕集的人數超過5萬,為1949年以來所未見。
傳說
明末清初,倭寇來侵,江浙沿海一帶處處都遭了蹂躪,這兒一隅,雖然處在內地,可是烽煙遍野,自然也民不安居。忽而有一天晚上,大兵過境,將此地土著的一位農民強拉了去。他本來是一個獨子,父母都已經去世了,只剩下兩個弱妹,全要憑他的力田所入來養活三人的。哥哥被拉了去後的兩位弱妹,當然是沒有生路了,於是只有朝著東方她們哥哥被拉去的方向,舉手狂叫,痛哭悲號,來減輕她們的憂愁與恐怖。這樣的哭了一日一夜,眼睛裡哭出血來了,突然間天上就起了狂風,將她們的哭聲送到了她們哥哥的耳里。她們的哥哥這時候正被鐵鏈鎖著,在軍營里服牛馬似的苦役。大風吹了一日一夜,他流著眼淚,遠聽她們的哭聲也聽了一日一夜。直到第三天的天將亮的時候,他拖著鐵鏈,爬到了富春江下游的錢塘江岸,縱身一跳,競於狂風大雨之中跳到了正在漲潮的大江心裡。同時他的兩位弱妹,也因為哭了二日二夜,眼睛裡的血也流完了之故,於天將亮的時候在“東指關”的江邊,跳到水裡去了。第三天天睛風息,“東指關”的住民早晨起來一看,附近地方的樹頭,競因大風之故,盡曲向了東方。當時這裡所植的都是梓樹,所以以後,地名就變作了東梓關。過了幾天,潮退了下去,在東梓關西面的江心裡,忽然現出了兩大塊岩石來。在這兩大塊岩石旁邊,他們兄妹三人的屍體卻顏色如生地靜躺在那裡,但是三人的眼睛都是哭得紅腫不堪的。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