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性是使動機與其他心理學的分支區分開來。例如,堅持性是成功的主要預不之一(例如,Seligman,1990),它往往比學術智慧更重要。傳統的獎賞理論認為,我們都傾向於重複那些使我們感覺良好(積極強化物)的行為並且終止那些使我們感覺不好(消極強化物)的行為。取消獎賞通常足夠導致一個新習得反應的消失。根據傳統的獎賞理論,那些使我們感覺不好的刺激(討厭或有害的刺激)將會被拒絕。因此,我們可以假定,困境和失敗的經驗可以使一個人放棄。但有趣的是,一些人放棄了,但另一些人還堅持著。
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大量的理論來解釋在沒有獎賞、面臨困境和失敗時行為的堅持性。一種早期的解釋指出,當我們實現了一個目標而沒有得到獎賞時產生的挫折線索確實變得習慣於趨向反應(Amsel,1962)。根據這種解釋,消極情緒開始成為獎賞即將到來的一個信號。這種解釋類似於那條古老的格言:“沒有辛苦,就沒有收穫”。儘管這已成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但是它還是基於這樣的觀點,即行為間歇地得到獎賞。當沒有獎賞的時候,堅持性將會如何呢?一種含有更多認知觀點的解釋認為,堅持性來自於內在動機(例如,Deci&Ryan,1991)。根據內在動機理論,人們開始相信採取某種行動將導致某種結果。許多內在動機理論提出,獎賞來自於掌握或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說,當路盡頭的“胡蘿蔔”給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方向時,掌握或發展能力的過程提供了維持目標定向行為的即時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