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波蘭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
197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執導劇情片《影迷》,該片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88年,執導犯罪片《殺人短片》,該片獲得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1991年,執導劇情片《兩生花》,該片獲得第4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93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藍》,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4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同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紅》,該片獲得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外文名:Krzysztof Kieslowski
- 國籍:法國
- 星座:巨蟹座
- 身高:184cm
- 出生地:波蘭華沙
- 出生日期:1941年6月27日
- 逝世日期:1996年3月13日
- 職業:導演、編劇
- 畢業院校:洛茲電影學院
- 代表作品:藍白紅三部曲之藍、殺人短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紅、十誡、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 主要成就: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演藝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導演作品,編劇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演藝經歷
1976年,執導由傑基·斯圖爾、馬里斯斯·德莫喬斯基、斯坦尼斯瓦夫·伊加爾合作主演的劇情片《生命的烙印》,這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的首部電影。1979年,執導由傑基·斯圖爾、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影迷》,該片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81年,執導由勃庫斯洛·林達、塔德烏什·羅姆尼斯基、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合作主演的劇情片《機遇之歌》,講述了一個在醫學院讀書的波蘭青年,因父親病故而決定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故事。該片在軍事法公布後就慘遭禁映,直到1987年才重映。
1984年,執導由格拉齊娜·扎波羅夫斯卡、瑪利亞·帕庫爾尼斯、亞歷山大·巴爾迪尼合作主演劇情片《永無休止》,該片講述了一個律師本應為因組織罷工而被捕的團結工會積極分子辯護,後來他不幸於出庭前死去的故事。後來,該片沒有公映機會。之後,他在克日什托夫·皮斯維茲的建議下拍攝電影《十誡》。
1988年,執導由格拉齊娜·扎波羅夫斯卡、奧拉夫·盧巴申科領銜主演的劇情片《愛情短片》;同年,憑藉犯罪片《殺人短片》獲得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隨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由10部電視電影短片組成的劇情片《十誡》,該片取材於《聖經-出埃及記》,講述了以波蘭背景的十個現代故事。後來,這部影片的成功,他得到了法國電影公司的資助。
1991年,執導由伊蓮娜·雅各布、哈麗娜·格雷格拉謝夫斯卡、卡里娜·謝魯斯克聯袂主演的劇情片《兩生花》,講述了兩個同樣名為薇羅尼卡的少女之間存在神秘感應的故事,該片獲得第4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93年,執導由朱麗葉·比諾什、貝努特·里格恩特、弗羅倫斯·派梅爾領銜主演的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藍》,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第一部,講述了不幸失去丈夫和孩子的茱莉面對丈夫之前對她的不忠,她要所接受的新的生活的故事,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之後,該片被《帝國》(英國電影雜誌)評選為“影史百大非英語電影”第14名。
1994年,執導由澤比紐·扎馬洲斯基、朱麗·德爾比、傑基·斯圖爾聯袂主演的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白》,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第二部,講述了卡羅爾被妻子拋棄後想要掙錢和妻子破鏡重圓的故事,他憑藉該片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同年,執導由伊蓮娜·雅各布、塞繆爾·勒·比漢、讓-皮耶·羅利特領銜主演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紅》,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第三部,講述了女學生瓦倫丁與法官之間的微妙感情以及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與女友之間的愛情故事,該片獲得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他憑藉該片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個人生活
逝世情況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94年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電影 |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 ||
1993年 |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 電影 |
1991年 | 《兩生花》 | 電影 |
1989年 | 《十誡》 | 電視迷你劇 |
1988年 | 《殺人短片》 | 電影 |
《十誡》 | ||
《殺人短片》 | ||
《愛情短片》 | ||
《一周七天》 | 紀錄片 | |
1987年 | 《機遇之歌》 | 電影 |
1985年 | 《無休無止》 | 電影 |
1981年 | 《短暫的工作日》 | 電影 |
1980年 | 《寧靜》 | 電影 |
《被訪者》 | 紀錄片 | |
《車站》 | ||
1979年 | 《影迷》 | 電影 |
《守夜者的觀點》 | 紀錄片 | |
1976年 | 《生命的烙印》 | 電影 |
《人員》 | 短片 | |
《拍板》 | ||
《醫院》 | ||
1975年 | 《人員》 | 短片 |
1974年 | 《人行地下道》 | 短片 |
《X射線》 | 紀錄片 | |
《初戀》 | 短片 | |
1973年 | 《磚匠》 | 短片 |
1972年 | 《疊句》 | 短片 |
1971年 | 《工廠》 | 短片 |
《拉力賽之前》 | 紀錄片 | |
《我曾是個士兵》 | 短片 | |
1968年 | 《照片》 | 紀錄片 |
《洛茲小城》 | ||
1967年 | 《願望音樂會》 | 短片 |
1966年 | 《辦公室》 | 短片 |
《電車》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05年 | 《情獄》 | 電影 |
2002年 | 《天堂》 | 電影 |
1994年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電影 |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 ||
1993年 |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 電影 |
1991年 | 《兩生花》 | 電影 |
1989年 | 《十誡》 | 電視迷你劇 |
1988年 | 《十誡》 | 電影 |
1988年 | 《殺人短片》 | 電影 |
1988年 | 《愛情短片》 | 電影 |
1987年 | 《機遇之歌》 | 電影 |
1985年 | 《無休無止》 | 電影 |
1981年 | 《短暫的工作日》 | 電影 |
1980年 | 《寧靜》 | 電影 |
《被訪者》 | 紀錄片 | |
《車站》 | ||
1979年 | 《影迷》 | 電影 |
《守夜者的觀點》 | 紀錄片 | |
1976年 | 《生命的烙印》 | 電影 |
《人員》 | 短片 | |
《拍板》 | ||
《醫院》 | ||
1975年 | 《人員》 | 短片 |
1974年 | 《人行地下道》 | 短片 |
《X射線》 | 紀錄片 | |
《初戀》 | 短片 | |
1973年 | 《磚匠》 | 短片 |
1972年 | 《疊句》 | 短片 |
1971年 | 《我曾是個士兵》 | 短片 |
1968年 | 《照片》 | 紀錄片 |
《洛茲小城》 | ||
1967年 | 《願望音樂會》 | 短片 |
1966年 | 《電車》 | 短片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5 |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提名 |
1995 |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4 | 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提名 |
1991 | 第4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兩生花 | 提名 |
1988 | 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 殺人短片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3 | 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4 |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5 |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大衛·林恩導演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提名 |
1995 |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提名 |
1995 |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 | 提名 |
人物評價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享譽世界的歐洲導演之一,他的電影生涯中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精彩的影像。他的悲觀主義、懷疑主義的世界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創作,使其成為通過電影語言來探討人性以及生命的終極價值的電影大師。(《電影畫刊月刊》評)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絕大部分作品都著重於強調人類的精神困境和終極價值的追求,展示出他對人生和社會的審視。在他的影片中,既有表現主義的目標,也可以找到紀實的風格,他的電影形式極具特色,他善於細節的捕捉,以悲情主義色彩為影片基調,悄無聲息地將象徵手法融入影片中,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在尋求更完美的表現形式。(《電影文學》評)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為一位偏愛思想哲學和社會問題的電影藝術家,他堅持在電影作品中討論宏大問題:自由、平等、愛、正義、死亡等。他擅長把這些大問題和特定社會語境中的個體生活細節相結合,能以超常的編劇能力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細節和情景中編織出驚心動魄的生活事件,他的影像始終是緩慢、細膩的,從容地敘述著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中每個個體都無法迴避的倫理困境及其掙扎。(《海南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