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醫療

基督教醫療

基督教徒把醫學視為行善,促進了最早的基督教醫院和隨之而來的醫療護理的產生。受基督的影響,從過去促使其門徒建造醫院和發展醫療護理,到蔓延開來,滲入到世界各地。可以說現代醫療體系和健康系統都源於基督教會與基督徒們一直以來的努力和貢獻。尤其是絕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離不開傳教士們的奉獻。如1948年中國的10大醫院有9家是由教會發起建立的。今天影響最大的世界衛生組織的前身就是基督徒企業家洛克菲勒發起的洛克菲勒基金會醫學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醫療
  • 主要地區:希臘、羅馬、中國等
  • 來源:基督教對文明的貢獻
  • 貢獻:醫療護理、紅十字會等
發展歷史,中國醫療影響,

發展歷史

最早的基督教醫院
基督教問世後的頭三個世紀裡,基督徒常常遭受殘酷的逼迫,基督徒所能做的主要就是發現病人時就地照料,很多時候也把他們帶入自己家裡。公元313年《米蘭敕令》發布後,尤其是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擊敗東部羅馬皇帝李錫尼後,基督徒能夠對關愛患病之人和垂死之人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與精力。因此,325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會第一次主教特別會議規定,主教要在每一座有教堂的城市建造一個收容所。早期基督教的很多醫院或收容所最重要的功能是看護、治療病人,但它們也為貧窮人避風遮雨,為基督徒外鄉人提供住宿。這些醫院被稱為“救濟院”,是根據基督要關心身體有疾病之人的命令,根據早期使徒關於基督徒要款待外鄉人和客居者的誡命創建起來的。
第一座醫院是369年有凱撒利亞的聖巴西爾在卡帕多西亞建立的。醫院裡面有為醫護人員所用的房屋,有作坊,有技工學校等。病人在恢復期間由康復機關和作坊幫助他們學一門無需特別技術的手藝,這些單位的做法格外顯示了人道主義的意識。
基督教醫院的建設一直在繼續。東方教會的教長聖克里索斯托在公元4、5世紀之交在君士坦丁堡建了數所醫院;聖奧古斯丁(354-430),北非的希波主教,為在西方增加醫院做了大量工作。懂了到了公元6世紀,醫院也成了修道院的一個常規部分。這樣,6世紀中葉時,基督教世界大部分地區,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醫院都已穩健地建造起來。時至公元750年,基督教醫院,無論是作為獨立機構,還是附屬於修道院,其已從歐洲大陸發展到英國。這時,義大利的米蘭城建立了一家專門護理棄嬰的醫院。
醫療護理:基督教的一個創新
當基督徒建立起醫院時,有必要使病人得到護理。在早期基督教醫院裡的護士通常都是由寡婦、女執事和未婚女性擔當。中世紀時,修士、修女們承擔了大部分的護理工作。12世紀時,聖約翰醫院騎士團這個十字軍團的軍事組織,在耶路撒冷招募女性擔任護士,照看麻風病人。13世紀時,出現奧古斯丁修女會,這是最早的姊妹護理會。
1854年,南丁格爾來到黑海岸邊的克里米亞。在這裡護理那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受傷的英國士兵。她安慰他們,替他們寫家書;她常常寫信告訴戰士的母親,說他們的兒子是緊握著她的手死去的。和早期那些護理病人與垂危之人的基督徒一樣,她毫不考慮個人安危,將生死置之度外,當她完全將自己置身於各種致命的傳染病之中時,她身上所折射的正是耶穌基督憐憫的光輝。
紅十字會
讓·亨利·杜南特(Jean Henri Dunant,1828-1910年),是日內瓦的一位金融家之子,他竭力向不幸的人傳播人道主義幫助。1859年,杜南特在義大利爭取國家統一的索爾費里諾(Solferino)戰役中,目睹了傷病員的慘況。五年以後,他與四位朋友,以及來自16個國家的24位代表,組成了國際紅十字會。
杜南特的基督教信仰促使他建立一個能夠安慰在戰場上受傷士兵並為他們包紮傷口的組織。是他的信心讓他選擇了基督教的十字架——基督受難、救贖的象徵,作為這個新組織的標誌。這個象徵——染成紅色的十字架,今天被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致公認為憐憫與愛的象徵,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
1876年,穆斯林國家土耳其接受了紅十字會的人道主義理念,把基督教的象徵改成紅色的新月。這樣,紅色新月不僅僅源於紅十字,而且也表明“穆斯林不經意地承認了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人道主義運動背後的推動力——耶穌基督”。

中國醫療影響

中國教會醫療事業
早在1834年美國派遣一個傳教醫生伯駕到中國來活動之前,基督教差會就確認要把醫療事業“作為福音的婢女”,也就是說利用醫藥作為在中國推行文化的方式。1900年以前,教會在華醫療事業的規模一般都很小,數量也不多,通常都是附設在教堂里的診療所,即使是正式醫院,收容能力也極為有限。屬於法國天主教系統的一所最早設立的醫院是天津的法國醫院,1845年創立,屬於法國天主教會的比較著名的醫院有1882年在江西九江開設的法國醫院、1890年在江西南昌開設的法國醫院、1894年在青島開設的天主堂養病院,另外還有數十處小型診所。由基督教醫藥傳教會所屬的醫院及診所在1900年以前共約四十餘所,大部分為小型診所,分布在廣東、廣西、浙江、江蘇等地。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傳教士更加注重發展醫療事業,除對原有的醫院擴大規模外,又在各地新設了不少醫院和診所。屬於法國天主教系統開設的新醫院較為著名的有1901年在昆明開設的法國醫院,1905年先後在重慶、廣州開設的仁愛堂醫院和韜美醫院,1906年在青島開設的法國醫院,1907年在上海開設的廣慈醫院,1929年在南昌開設的法國婦幼醫院和1935年在上海開設的普慈療養院共約十餘所。其中以上海廣慈醫院規模最大,有六百五十張床位,後來又陸續擴建增至約九百五十張床位。
傳教士在中國舉辦醫療事業在客觀上曾把西方的醫術和西藥以及近代醫院制度、醫學教育(包括護理教育)傳入了中國。在1846年跟隨美國教師布朗到美國留學的學生之一黃寬在美國高中畢業後即前赴蘇格蘭,他考進了愛丁堡大學醫科學習七年西醫,於1857年回到廣州在博濟醫院行醫,成為中國第一代西醫。從1862年起,黃寬參與了該院培養中國學生學習西醫的教學工作。1866年起,該院成立了南華醫學校,成為最早有系統培養西醫的教會醫學校。1899年由加拿大長老會在廣州開設了夏葛醫學院。進入二十世紀後,在華主要教會大學都先後設定醫學院,多數教會醫院都附設護士學校,中國大部分西醫人才都出自教會醫學院校。
知名醫院舉例
澳門的眼科診所和廣州的伯駕醫院是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建立的醫院。1838年2月,以推動醫學傳教為宗旨的專門機構中華醫學傳道會(TheMedicalMissionarySocietyinChina)在廣州成立,它導致一大批醫學傳教士涌人中國,這些傳教士在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都首先建立起醫院或診所。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以後,這類診所和醫院推廣到香港和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等東南通商口岸。1860年以後,隨著《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傳教士獲得到中國內地活動的許可,這類診所和醫院被推廣到整個沿海、沿江和廣大的中國內地。
1850年,中國至少有10處這樣的場所,1889年有61所,1915年,達到330所。1937年,在華英美教會醫院共300所,小型診所600處。1949年,中國有教會醫院340多所。
北京協和醫院
基督教醫療
北京協和醫院
約翰·洛克菲勒是二十世紀初享譽世界的石油寡頭。這位美國富商不僅是一位生意人,還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發跡以後,他身邊的一位高參建議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洛克菲勒最終決定投身到這項名利雙收的事業中,他說:“我相信這是一個宗教人物,公平誠實地去賺你能賺到的錢,儘可能地攢住錢,然後儘可能地給出去”。
洛克菲勒先後三次派出考察團來到中國,經過反覆的討論和權衡,他們將注意力鎖定在了醫學上,特別是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及研究。最終,洛克菲勒基金會決定在北京成立一個醫學機構。1915年,他們以2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了教會性質的北京協和醫學堂的資產,將所學校重新命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基金會還購得了老協和附近的豫親王府的房產,並由美國設計師柯立芝(Charles A. Coolidge)在王府原建築的基礎上修建協和的校園。1921年,協和醫學院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協和醫院則是協和醫學院附屬的一座醫院,是我國最著名的醫院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協和已經成了中國醫學界的代名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基督教醫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1844年,基督教倫敦會在上海開辦了一所教會醫院,稱為“中國醫院”,這是上海最早的一家西醫醫院。
仁濟醫院三十年代新建的大樓為七層,鋼混框架結構,外牆用褐色面磚砌築,內部格局初現綜合性醫院的雛形。一二層設有門診、藥房、病室,三四層有教學用課堂、手術室,五層有男醫生宿舍、病房、輔助室,六層是護士和女醫生宿舍、外國醫生宿舍,頭等病房。
整個醫院裝有暖氣設備,手術室有五間,洗手開關採用腳踏控制式。建築內部裝飾考究,門用膠合木板,窗採用鋼窗,病房及宿舍地板採用硬木地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基督教醫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本世紀初,法國天主教江南教區為了擴大影響,決定在上海建造一座醫院。教會強圈了位於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160多畝的土地,並於1904年開始籌建。首先建造了四幢兩層樓房子,一所供修女、一所供職工、二所供病人之用。教會委託仁愛會修女管理該院,這些修女多來自法國,均有護理經驗。
1907年10月13日醫院舉行落成典禮,為了迎合中國人,醫院取“廣為慈善”之意定名為廣慈醫院,對外的正式名稱是聖瑪利亞醫院。最初時門診病人主要由修女施診給藥,只設有內外科,兩名醫生。1908年,醫院動工修建一座病房樓,高二層,取名“聖味增爵”樓, 作為貧苦男子的病房。1910年另設小病房一所,專收法租界看守所“病犯”。1914年,震旦大學開辦醫科,以廣慈醫院為實習醫院。
天津市口腔醫院
基督教醫療
天津市口腔醫院
1875年,倫敦會傳教士馬根濟(John.Kenneth.Mackenjie)受教會派遣來華傳教。他先來到了漢口,在一所教會醫院內擔任醫生。1879年3月12日,馬根濟受命來津接辦和主持基督教倫教會醫院的院務。
民國年間,居住在天津租界內的人數劇增,倫敦會計畫擴建位於海大道的醫院。1923年,通過各方捐款和英方的庚子退款,醫院的擴建終於開始動工。大樓由永固工程司的可克(Cook)及安德森(Anderson)設計。為了表彰馬根濟為天津西醫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醫院更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抗戰勝利後,天津衛生局接管該院,稱臨時第一醫院,並於當年歸還倫敦會。解放後,醫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更名為天津市立人民醫院。現為天津市口腔醫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基督教醫療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公濟醫院是一家天主教會主辦的醫院,開辦於1864年,院址位於法租界外灘科爾貝爾路,定名為“General Hospital”。1953年1月1日,正式改名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中國教會醫院列表
1、1835年廣州眼科醫局後改為廣州博濟醫院(現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中國第一間西醫醫院)
2、1844年上海仁濟醫院(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3、1866年上海同仁醫院(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4、1877年蘇州公濟醫院(現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5、1883年蘇州博習醫院(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醫院,現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6、1883年濟南共和醫學校(現為齊魯大學醫學院又稱齊魯大學醫科)
7、1885年北京道濟醫院(現為北京市第六醫院)
8、1890年,濟南華美醫院與醫校(現山東大學附屬醫院)
9、1898年,廣州花地精神病醫院(中國第一所西式療法精神病 醫院,現為廣州市腦科醫院)
10、1903年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現為上海第二醫學院)
11、1905年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12、1906年,協和醫學堂(北京協和醫院,協和醫學院前身,由5個教會合作開辦,19 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解放軍301醫院前身)
13、1907年由傳教士組織的中國紅十字會救助中心 (上海華山醫院)
14、1907年上海聖瑪利亞醫院(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15、1900年普仁醫院(現為北京市普仁醫院、無錫市普仁醫院)
16、1913年瀘州福音醫院(現川南醫院,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17、1914年湘雅醫學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18、1919年山西川至醫學校(現為山西醫科大學)
19、1926年宏恩醫院(現為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20、1928年漢口協和醫學堂(現為武漢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漢口協和醫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