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布)基督教

剛果(布)基督教各派的統稱。剛果(布)總人口約294.3萬(2000年)。基督徒約268.7萬,約占總人口91.27%,其中新教有宗派8個,約32萬人,獨立宗派有50個,約41.2萬人,天主教有宗派1個,約145.1萬人,東正教有宗派1個,人數不多,新興宗派有2個,約1.7萬人。有5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3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10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剛果(布)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Congo
剛果是原法屬非洲國家中天主教徒占人口比例較大的國家之一。15世紀,葡萄牙殖民者來到剛果,天主教傳入。1521年,天主教傳教士在姆班扎寬果設立教區。17世紀初,傳教士到普爾省活動,遭到當地居民反抗,傳教活動停止。19世紀末葉,主要通過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的努力,剛果形成單獨的國家即剛果獨立國家。隨後傳教士開始探險活動。1878年,浸禮宗宣教會開始在下剛果活動。19世紀下半葉,法國占領剛果,聖神會傳教士始在沿海活動。1880年,白衣傳教會在剛果東部建立傳教點。隨後英國、美國和瑞典的傳教機構進入。1890年,天主教會成立上剛果和下剛果兩個代理主教區,並任命聖神會的神父奧古阿爾為布拉柴維爾宗座代牧主教。19世紀90年代中葉,利奧波德國王通過貿易壟斷資助剛果獨立國家,使傳教工作陷入困境,激起新教傳教機構的反抗。隨後的國際爭端導致比利時於1908年吞併剛果。政府和比利時羅馬天主教傳教士之間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後者享有許多特權。1932年,以上2個代理主教區合併為布拉柴維爾大主教區,後又成立魯塞堡、奧旺多黑角3個主教區。
20世紀初,以瑞典傳教會為主的新教傳教團相繼來到剛果,瑞典傳教會人員大多為瑞典人或挪威人。1946年,新教獲得與天主教的平等權。20世紀50年代,羅馬天主教和剛果關係削弱。1921年審判金班固(Simon Kimbangu),此後一段時間非洲獨立教會和先知運動受到禁絕,後解禁。1957年,取得半自治共和國地位。1958年11月,成為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5日正式獨立,定名為剛果共和國,對傳教士的怨恨開始增加。1963年以後,剛果新政權開始同天主教公開對立。1965年,總統頒布法令只承認3個教會:羅馬天主教會,至今為最大的教會;薩伊基督教教會,由傳教機構建立的鬆散的新教教會聯盟;金班固教派( Kimbanguists ),後希臘正教會加入其中。1979年同梵蒂岡建交後,關係有所緩和。1970年開展"剛果基督教運動",旨在團結和聯合各種宗教組織,有天主教、新教、救世軍和金班固教派4個教會作為成員。1992年,宣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0世紀20—30年代,剛果出現許多反殖民愛國的黑人教派,主要有金班固教派、馬佐阿教、拉西教3個教派。此外,在剛果還有耶和華顯靈教、貞女教、天賜教、聖靈降臨教、救世軍等。天主教有1名大主教,約80名神父,100多名修士。自尤盧政權垮台以來,天主教在政治上的影響逐漸減小。新教在剛果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中作出貢獻,設在布拉柴維爾的新教教會是赤道法屬非洲4國(剛果、加彭、中非、查德)新教教會的總部,共約有1000個傳教中心,神職人員約2000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