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耶高原

比耶高原

比耶高原,安哥拉中西部高原。被稱為安哥拉的屋脊,包括比耶省、萬博省和本格拉省東部。由花崗岩、片麻岩構成。海拔1,500-2,000米。地表起伏,多島山,深受寬扎河、庫內內河、庫邦戈河等切割。西部地勢高峻,莫科山海拔2,620米,是全安哥拉最高峰。多鐵、銅、鈾等礦藏。熱帶草原氣候。盛產玉米、菸葉和阿拉伯種咖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耶高原
  • 海拔:1,500-2,000米
  • 別名:安哥拉的屋脊
  • 年平均氣溫:在22℃上下
地理位置,氣候,資源,河流,經濟,居民 歷史,習俗禮儀,

地理位置

比耶高原位於非洲西南部安哥拉,地處南大西洋印度洋航運的要衝。東臨尚比亞,西瀕大西洋,南與納米比亞接壤,北和剛果(布)為鄰。本土以北的大西洋沿岸有一塊飛地卡賓達。
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比耶高原是全國的主體,沿海有狹窄的低地平原。庫邦戈河、寬扎河、庫內內河及寬扎河的支流勒韋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剛果河的下遊河口段從北部邊境流過。安哥拉的氣候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雖地近赤道,但由於地勢較高,沿海有寒流經過,故氣候比較溫和。
比耶高原比耶高原
礦產資源豐富,有開賽河和庫邦戈河流域的金剛石礦(儲量約1億克拉)、卡辛加的鐵礦(儲量10億噸),多分布在棟多和比耶高原。

氣候

安哥拉特有的麵包樹
比耶高原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氣候涼爽濕潤,多雨。雖然地處低緯,但地勢較高,沿海又有本格拉寒流流過,氣候並不炎熱。年平均氣溫在22℃上下,中部高原為18~19℃。降水隨距海遠近和海拔高度而異,高原最高處和馬揚巴山地年降水達1800毫米,內地一般600~1500毫米,乾濕季明顯,10月至翌年,5月是濕熱季,6~9月為乾涼季。高原常有。植被除南部為乾草原外,大部地區為熱帶稀樹草原。卡賓達、開賽河、寬果河及東北地區諸河谷是茂密的熱帶林區,富名貴的熱帶用材樹種。本格拉以北海岸,有油棕和紅樹林。

資源

比耶高原最高部分,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莫科山高2,620米,有“安哥拉屋脊”之稱。眾多河流源出此地,呈放射狀流向四方。農產有玉米小麥、阿拉伯種咖啡。養牛業發達。有鐵礦開採和銅、鈾等礦藏。有較大鐵路機修廠和農產品加工工業。本格拉鐵路橫貫東西,是國內外交通聯繫動脈。
比耶高原比耶高原

河流

由於非洲多塊狀高地和寬廣盆地,所以出現許多河流輻散中心和輻聚中心。比耶高原是一個巨大的輻散中心,奧卡萬戈河起源於安哥拉的比耶高原。位於比耶高原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非洲西南部的幾條大河都起源於比耶高原和其附近的高原,如奧卡萬戈河(okvango)、薩伊河(Zaire)的一部分、贊比西河(zambeai)、寬扎河(cuanza)等。奧卡萬戈河在安哥拉境內有兩條主要河流稱之為庫邦河(cubango)和奎托河(cuito)。
比耶高原比耶高原
寬扎河是安哥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河流,發源於海拔1500m的比耶(Bie)高原希騰博東南大約80km的地方,離蒙布埃鎮不到10km。河流先向北流約515km,然後曲折迂迴地向西北流動,在羅安達以南48km處匯入大西洋。寬扎河流經安哥拉中部,上中游主要在比耶省馬蘭熱省境內,下游經過南寬扎省、北寬扎省和羅安達省境。上、中游流經山地,水能資源豐富;下游流經平原,多灌溉、航運之利。
比耶高原比耶高原
高原的北側有流入剛果河(薩伊河)的開賽河和寬果河,單獨入大西洋的寬扎河和庫內內河,南側流入恩加米湖的奎托河和歐科範果河,以及東側的贊比西河上游的各支流。

經濟

比耶高原
新農村計畫預計日產牛奶1萬多升,將達到日產最大生產能力的60%,約18000升。新農村計畫和安政府之間簽定的協定,該計畫將輻射到比耶高原的比耶省,這些地區的牛奶產量一直以來都很高,在殖民時期日產牛奶超過了10萬升。卡賓達和其它省將食用產自上述地區的牛奶。生產出的奶為100%純天然奶,70%的奶將製成乳酪和純奶,售價為1.5美元,其餘的30%將製成優酪乳和巴士奶。生產出的大部分牛奶將送給醫院、學校、教堂、警察局等地。
安哥拉曾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不僅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大量出口。但是,內戰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素有安哥拉“糧倉”美譽的比耶高原目前已成為衝突最為激烈的戰場。近年糧食不能自給。1997年全國糧食產量44萬噸,需求量為97萬噸。

居民 歷史

比耶高原
安哥拉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7人。地區分布差異很大,一半以上人口集中於比耶高原和沿海平原地區,羅安達和本格拉鐵路西段兩側地區每平方公里達25人以上;而南部、東南部邊遠省份每平方公里只1人。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為21%。境內部族32個,以班圖語系各族為主。主要有奧文本杜族,約占總人口31%,大部分定居在比耶高原及其周圍;姆本杜族約占19%,分布在羅安達省寬扎河中游;剛果族約占11%,定居在北部各省。還有東北部的隆達-奎韋族,南部的恩甘格拉族、尼亞內卡族、洪貝族和奧萬博族以及少數薩恩人(布須曼人)等。各有本族語言,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多信奉原始宗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公元12~15世紀時,境內曾建立剛果、恩東戈、馬塔姆巴和隆達等王國,發展起農、牧業,開採金、銅、鐵等礦。1482年葡萄牙人入侵,搜括黃金、象牙;1576年在羅安達建立據點,販賣奴隸。1885年被劃為葡屬殖民地,稱“葡屬西非洲”。1951年被改為“海外省”。安哥拉人民經過長期的武裝鬥爭,1975年11月11日獲得獨立,定名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習俗禮儀

比耶高原
當地人的主食是玉米、木薯、小米等,由於當地盛產熱帶水果,不少人家經常以香蕉、芒果、木瓜等為餐。安哥拉人烹調食物方式獨特,大多數人愛吃烤玉米棒或者用高梁糊、玉米糊加上牛奶烙成餅子吃。不少人也愛用高梁糊、玉米糊加上瓜類、果類、豆類、食鹽等煮成稠粥食用。當地盛產木薯,當地人食用木薯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或是切成塊狀煮熟後再澆上湯汁,或是磨成粉狀加水熬成糊狀再拌上用西紅柿、魚塊或者肉丁製成的濃汁,或是用木薯粉製成肉丁饅頭、魚丁饅頭等。
十分有趣的是,安哥拉人見面稱謂語同中國漢族頗相近似,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等,但對年長者或者外來賓客也有稱爸爸、媽媽的習慣。在公共場合或者外交場所,常常稱對方為先生、閣下、夫人、女士、小姐等,而且總是同對方的職務連起來相稱呼,如總統閣下、部長先生等。安哥拉是一個禮儀之邦,當地居民非常注重禮節。晚輩見到長輩總是主動打招呼問候,長輩也總是彬彬有禮地點頭致謝。當地居民見到異國他鄉來的客人,總是熱情打招呼,親切地致予問候,顯得很有禮貌。相互熟悉的親朋好友見面,先是熱情握手,然後相互親吻對方面頰,最後手拉手地說長道短,而且邊談話邊用右手拍打對方的手掌,顯得親密無間和格外友善。在農村地區,許多婦女見到外來的女性賓客,即使素不相識,也是主動問候致意,接著便是圍著客人轉圈跳舞,而且嘴裡發出陣陣有節奏的歡叫聲,不少女客人被弄得滿腔通紅,束手無策,但當地人認為這樣做是在表達她們內心深處最友好的情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